锡剧名家李桂英老师从(双玉蝉)到七一舞台,用热爱点燃锡剧之火
发布时间:2025-07-08 03:29:53 浏览量:2
73岁锡剧名家李桂英:从《双玉蝉》到七一舞台,用热爱点燃锡剧传承之火
这几天总惦记着给李桂英老师发消息,犹豫再三还是按下发送键:“李老师最近在忙啥?” 很快,屏幕弹出回复:“在外面演出呢!” 紧接着,一段视频跃入眼帘——画面里,73岁的她身着绛红色戏服,正站在“七一红歌演唱会”舞台中央,锡剧唱腔婉转激昂,完全看不出岁月痕迹。我忍不住回复:“您都这把年纪了,还满世界跑!” 她秒回语音,带着标志性的爽朗笑:“七一演出可不能缺席!唱了一辈子戏,就想把这份热爱唱给更多人听!
”李老师江阴青阳镇庆七一演出
被“较真”磨出的敬意:美篇背后的工匠精神
去年想给李老师做美篇记录演出,本以为整理好现场照片、文字就能交差。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弹出她的消息:“雪梅啊,这段‘锡剧’的‘剧’字,和唱腔停顿一样重要,标点得放进引号里;还有演员名字,是‘鹏’不是‘朋’,艺术容不得半点马虎!”
国家一级演员锡剧名家李老师获得多次国家级奖项桂冠
我揉着眼睛改到快崩溃,心里忍不住犯嘀咕:“不就是个美篇,至于这么较真?” 可当我第5次收到她逐字批注的修改稿,看着屏幕里“这里气息描写像水袖甩得不够开,得再润色”的留言,突然懂了——她对艺术的“工匠精神”,藏在每个标点、每个字里。
后来才知道,她早年跟梅兰珍学戏时,一个云手能练到指尖渗血,“老师说‘锡剧梅派的甜,要从骨头里透出来’,现在教学生、改文字,都是在守这份‘精益求精’的魂!” 那晚我熬到天亮改完美篇,她发来语音:“雪梅,这才像样!艺术就得这样抠,观众才能品到真滋味!” 那一刻,我对“工匠精神”,终于有了具象的理解。
从《双玉蝉》起步,挖掘新星的艺术慧眼
李老师的艺术生涯里,有段珍贵的“伯乐”往事——早年拍摄锡剧电视剧《双玉蝉》时,她力排众议,选中还是戏校学生的周东亮搭档。那时的周东亮青涩无名,却被李老师一眼相中:“这孩子眼里有光,唱腔里藏着灵气!”
拍摄时,李老师不仅将“锡剧梅派”的甜润唱腔倾囊相授,还手把手打磨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词。竹林对戏的经典片段里,李老师饰演芳梅,周东亮(饰鹏飞)青涩却充满力量的表演,正是她悉心指导的成果。多年后,周东亮成为锡剧界核心中坚力量,总笑称:“没有李老师当年的‘魔鬼训练’,就没有今天的我!” 而这部《双玉蝉》,不仅见证了两代演员的师徒情,更让锡剧以影视化形态走进千家万户,为锡剧传播拓宽道路。
致敬英雄的舞台:用唱腔镌刻信仰
李老师对艺术的赤诚,更体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中。她饰演的“江姐”,一袭蓝布旗袍,眼神坚毅,将“红梅赞”唱得荡气回肠。排练时,她反复研读《红岩》,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批注:“江姐的每一句唱词,都要唱出信仰的重量!” 演出时,当唱到“千分情、万分爱,化作金星绣红旗”,台下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她用锡剧的韵味,让英雄的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李老师的名字与锡剧是联系在一起的
“演英雄,就要懂英雄。”李老师常说,“这不仅是角色,更是对历史的致敬。” 这份敬畏,让她的表演不只是艺术呈现,更成为了传承红色精神的载体。
为“流派盛会”,她把自己逼成“追光老炮”
退休后,李老师最“疯”的事儿,是办“流派无界”锡剧名家汇演——让锡剧梅派的甜润、王派的刚劲等老流派,与新生代碰撞。为凑经费,她跑企业、掏积蓄,缺钱时靠常州戏迷送的萝卜干度日,却笑说:“当年和东亮啃馒头配萝卜干排《双玉蝉》,现在为流派交流,值!”
汇演当天,沪、港艺术家与新生代同台,李老师作为梅派传人,把“甜”唱得沁人心脾,和其他流派刚柔相济。台下年轻人喊“太酷了”,她躲在侧幕抹泪——为这一天,她啃了俩月萝卜干。
台上“细节狂魔”,台下“戏迷贴心人”
跟李老师跑剧场,常被她的“较真”震撼:给香港演出备场时,她揪着演员气口喊“锡剧梅派的甜,得甜到观众心坎里!” 连我写通讯稿,标点符号都要被她纠正“这是唱腔的停顿,错不得!”
面对戏迷,她又满是柔软。票友比赛评时,她笑着说“真不忍心评一、二等奖,可比赛得有高下呀!” 点评却专业又暖心,从梅派唱腔甜糯度到身段,抠得仔细,末了还鼓励“下次让这股甜劲‘钻’进观众心里!”
73岁“永动机”,让戏曲扎根时代
李老师退休后像“换个战场发光”,带戏迷协会排现代戏《柳暗花明》,把“尊老敬老”用锡剧程式演绎,设计“水袖拂过手机屏”细节,让观众直呼“演的就是我家事儿!”
如今,她仍奔波在演出、教学路上。看到她发来的七一演出视频,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身影,想起她常说的“只要观众爱听,就唱到唱不动”——这份对锡剧纯粹的热爱,让73岁的她,把锡剧韵味,稳稳唱进时代脉搏里。
我还有一张与李老师的珍贵合影呢
左边起穿花格旗袍的是我,中间绿色带点花裙子的是我一个戏迷姐姐,穿红衣服的是锡剧名家李桂英老师
你身边有这样“疯魔”守护热爱的人吗?评论区聊聊,给“坚持”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