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瘫痪,坐轮椅跳舞,这个张艺谋都对不起的女人创造了奇迹
发布时间:2025-07-09 03:58:24 浏览量:2
撰文/颜锦
编辑/1号唠嗑员
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8日,晚上8点08分,多么吉利的数字,多么激动人心的夜晚。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鸟巢。
随着一束璀璨的烟火,划过鸟巢的上空,中国揭开了历史性的一幕:古老的东方大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她的独特魅力。
中国人欢呼着、沸腾了,骄傲、喜悦的氛围,在全国蔓延开来。
可这份喜悦,不属于躺在病床上的刘岩。
原本,作为开幕式上唯一一位独舞演员,她有机会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却因为12天前,彩排仪式上,人工调度失误,她一脚踏空,从3米高台跌落,造成下半身瘫痪。
从此,她从一位顶尖舞者沦为“残废”。
惋惜,难受。
命运的反差让人难以接受。
时间回到7月27,最后彩排的那一天。
作为被张艺谋指定的唯一独舞《丝路》的A角演员,刘岩像往常一样,自信地站在3米高的巨幅画卷上翩翩起舞。
然后她需要移步到旁边的花车上。
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刘岩前脚刚站上花车,后脚还没跟上。
突然,花车提前一秒启动,刘岩一个重心不稳,狠狠地从3米高台摔下来。
音乐停了,彩排的上万人看着这边,只有刘岩一个静静躺在地上,张艺谋赶紧用对讲机询问详情。
“刘岩你疼不疼,有没有感觉?你能走吗?”
之后,刘岩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等她醒来,首先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眼睛红肿、一脸愁容。
连爸妈都特意从内蒙古赶来,她意识到情况不妙:
“我是不是赶不上开幕式了?”
一想到自己为之奋斗的这1分37秒的《丝路》,500多个日日夜夜,刻苦训练,每个动作都练了上千遍,形成了肌肉记忆。
心心念念要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大放异彩,可如今,所有努力都被这次意外打断。
她不甘,她痛哭。
妈妈也默默陪着掉眼泪。
可实际情况比她预想的要糟糕得多。
主治医生想委婉表达,用专业术语给她解释病情:
“刘岩,你的第12脊椎断裂,神经受损严重。”她听得云里雾里。
“那我以后还能跳舞吗?”她望着医生,急切想知道答案。
“你瘫痪了。”医生摇摇头。
这下她终于听明白了。
可医生那轻柔的话,却犹如晴天霹雳般,轰得她眼前一黑。
这怎么可能?!
不!这不是真的!一开始,她拒绝接受这个事实。
同事们都给她加油打气,张艺谋也在奥运会结束后,来到医院看她,他说她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开幕式,她是英雄。
刘岩的瘫痪,也成了张艺谋心中的一道伤疤,愧疚至今。
那一年,刘岩年仅25岁,她的人生彻底被改写。
她的付出被看见,这一肯定,也给了她无穷的动力。
可在医院的这几个月,下肢依然毫无知觉。
她慢慢接受了自己目前动不了这一现状。
但她想,科学这么发达,只要我用心锻炼康复,以前灵活的双腿,一定会回来的。
带着必胜的信念,每一次康复训练,她都下足了功夫。
哪怕疼得龇牙咧嘴,咬咬牙,好几次把嘴唇皮咬破,渗出血,也要坚持。
可每一次的努力,都如石沉大海,双腿没有一丝丝好转的迹象。
身体的剧痛尚且能忍,可内心的折磨,希望一次次破灭,坚韧如刘岩,也绷不住,嚎啕大哭。
她刚刚才开始的美好人生,就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吗?
1982年,刘岩生于内蒙古。
父亲是法官,母亲是医生,都很忙,很少去关注女儿的喜好。
刘岩打小就瘦,不爱吃饭。
为了让她多长点肉,夫妻俩没少操心。
有朋友给他们出主意,让娃去跳跳舞,多运动,说不定饭量就长了。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句无心之言,却让刘岩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中国也多了一位天赋型舞蹈家。
9岁的刘岩,一出现在白莹老师面前,她就看到了女孩身上不同凡响的舞蹈因子,灵气十足。
教了她7个月后,白莹建议夫妻俩,把孩子送去北京,接受更为专业和系统的训练。
这下轮到夫妻俩犯难了,这么小的娃,送去那么远,孩子怎么照顾自己?
“我可以的!”看着刘岩坚定的眼神,他们俩妥协了。
1993年,11岁的刘岩如愿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可她那点天赋,到了人才济济的首都,实在是不够看。
这可难不倒刘岩,起点低,她就奋起直追。
通过刻苦训练,附中四年的时间,她就从垫底生跑到学校的尖子生序列,经常代表学校出去参赛。
连续三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
15岁的刘岩,在1997年被保送进北京舞蹈学院,专修中国古典舞蹈。
可是,一进入更大的舞台,她发现自己总是欠了那么一点火候:每次出去比赛,都离冠军一步之遥。
也因此被同学们调侃:“二等奖专业户”。
不服输的刘岩又跟自己杠上了,除了出去比赛,其余时间,她都泡在练功房里:劈叉、下腰、一百次一千次的,不知疲倦地练。
九岁的年纪,正是爱闹爱玩的时候。
别的女孩子出去吃汉堡可乐鸡翅,她吃着清水煮白菜,在舞蹈室汗流浃背,偶尔也会心疼自己。
可是,为了自己的舞蹈梦,她日复一日地坚持着,甘之如饴。
果不其然,她的一腔热爱换来丰硕的回报:捧回“荷花杯”和“桃李杯”舞蹈比赛的银奖。
真正让她出圈的,是她在2004年的原创独舞《胭脂扣》。
她的婀娜多姿,她对舞蹈精髓的理解和优美演绎,让人印象深刻,她也一举拿下全国舞蹈大会金奖。
之后的刘岩就像开了挂,国内国际的奖拿到手软。
由于她腿功了得,腿部线条完美,人称“刘一腿”。
2006年,凭借突出的舞蹈能力,她跟自己的童年偶像——杨丽萍,舞蹈家谭元元,一同登上央视春晚。
也因此,被导演张艺谋看中。
他想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呈现丝绸之路的历程。
他选定刘岩为《丝路》A角,也就是第一表演的主角。
充分展示了他对刘岩专业能力的肯定和喜爱。
只是,没想到,这份至高的荣誉,却因为一次意外,让刘岩的所有付出,都成了过往云烟。
瘫在床上,恐惧,焦虑,经常性发呆,半夜睡不着,刘岩消沉了大半年。
对一个以肢体灵动来展示自我的舞者,失去双腿,无异于凌迟,心里的那份绝望可想而知。
不忍心看她就此陨落。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邀请她加入北京舞蹈学院和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的国际舞蹈项目:“起舞于动荡世界”。
通过舞动上肢,来展现刘岩的内心世界。
坐在轮椅上跳舞?
她先是被这个想法吓一跳,旋即,一颗濒死的心,似乎又有了一丝生气。
挣扎思索之后,刘岩答应了邀约,许锐松了一口气。
并请来她的成名作《胭脂扣》的指导老师——张云峰。
刘岩依然记得,再次回到排练室时的心情:不敢看镜子。
张老师看出了她的心思,什么也没说,只是搬了把椅子,坐她面前,面对面开始带她排练。
6个月后,她的轮椅首次公演《最深的夜,最亮的灯》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聚光灯亮起,她怀着恐惧的心情完成了演出。
演出结束,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或许是鼓励她,或许是她真的跳得好,哪怕是在轮椅上。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这掌声都给了她无限的动力。
那一刻,舞者刘岩回来了。
随之回来的,还有她对生活对舞台的热爱。
“虽然腿不能动,但我还有手!”能以这种方式,跟舞共存,老天也算仁慈。
2010年,为了进一步了解舞蹈,28岁的刘岩又有了更大的目标: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花了大半年时间,全心备考。
“当时是抱着一定要考上的决心。后来越复习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越多,但是我坚信一个特别平常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没考上,一定是因为工夫没下到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
考博上岸后,她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专业。
她认为,舞蹈是国际化的语言,肢体语言永远是沟通的第一语境。
三年后,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手之舞之》。
之后三年,刘岩又在中国社科院读完博士后,并出版《手之印相——手印与中国古典手舞之关系研究》,成为中国研究手舞的第一人。
这个过程并不顺遂:从聋哑人手语,到中国传统敦煌壁画中的手势,从梅兰芳的53式,到国外手舞文化的发展史。
她找了大量资料,虽有译文,可因为经常找不到参照书,理解起来总是不得法,让她头疼不已。
可当她把难题啃透,把文字变成可视化的呈现,心里的满足感也随之爆棚。
从舞者到学者,她心中空缺的那一块,渐渐被填满。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她更想力所能及地为别人也撑一把伞。
2010年,她成立“刘岩文艺专项基金”。
帮助孤儿和残障儿童,学习舞蹈,通过舞蹈展现自身的美好,为无数稚嫩的生命带来生机与希望。
之后,她又创办一年一度的公益摄影展“天使的微笑”,亲自带领一千多位儿童走进艺术世界,陪伴他们,见证他们的成长。
一开始,她是施助者。
可是,慢慢地,在跟那些可爱小精灵的互动中,她也渐渐被他们的笑容和依恋治愈着。
“上帝虽然死了,但美好一直都在。”
她很享受现在的一切,有阳光雨露,能呼吸新鲜空气。
以前忙碌是为了不让自己有时间伤心。
如今的忙碌,是在看清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命本没有意义,是她,永不向困难低头。
在绝境中翻盘,向阳而生,反而让这道伤,成为她不断成长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