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带着脚镣跳舞的资本市场——再融资及并购重组篇

发布时间:2025-07-09 07:23:43  浏览量:2

更多IPO财务及税务专业内容,请关注本头条,搜索关键词,阅读专业解读资料,喜欢的也可以点赞。若有不理解的关键点和疑难问题,可以随时评论留言版主当天回复,也可以加微信13439040828咨询相关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个人观点,与所属机构无关)

一、再融资:银行、券商、吸并推升交易规模,大型交易多为定价发行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按发行日期,2025年A股再融资发行共85单,占比2024年全年154单55%。

定增方面,2025年以来共发行62单,占比2024年全年119单的52%。2025年已发行定增的总规模为6,010亿元(仅含现金类),扣除四家银行5200亿定增后,总规模为810亿元,相较于2024年全年的1,421亿元占比约57%。

大额定增的相对放开导致25年上半年定增规模较大,规模超过50亿元以上为国投电力70亿(社保基金认购)、国泰海通100亿(大股东认购,重组配套)、凯赛生物59亿(大股东关联方认购),但实际上2025年规模前10大均为定价发行,竞价发行规模前三为东方电气(50亿)、深高速(47亿)、中航沈飞(40亿)。2024年规模前三的均为大股东及其关联方认购的中国核电(140亿)、中国石化(120亿)和中国国航(60亿)。

可转债方面,2025年以来共发行21单,总规模331亿元,相较于2024年全年的40单、364亿元,单数和规模占比分别为52%、91%,25年大规模转债发行主要为保利发展85亿(市场首单再融资定向可转债,前期125亿定增批文由于股价长期破净导致过期)、亿纬锂能(50亿)。2024年规模前三为和邦生物46亿、旭升集团28亿、万凯新材27亿。

新增端,2025年初以来首次披露定增预案(现金类)168单(4单已发行),占比2024年全年257单(29单已发行)的65%。其中20亿以上大额定增19单,包括4单银行定增,其余15单全部为竞价交易,规模最大为中远海能80亿、湘财股份80亿、北汽蓝谷60亿和寒武纪50亿。

2025年以来新增受理现金类定增105单(13单已发行,11单为简易程序),占比2024年全年108单(38单已发行,5单为简易程序)的97%。新增受理105单中竞价交易为75单占比71%,而2024年度该比例为62%。2025年新增受理中,除四家银行外,规模较大包括中远海能(80亿)、中泰证券(60亿)、华能水电(58.25亿)、南京证券(50亿)、电投产融(50亿)、远达环保(50亿),均为竞价发行。

审核端,2025年终止的现金类定增为66单,占比2024年的197单(89单为受理后撤回)的70%,其中5单为受理后撤回,包括2单大股东锁价定增(冠昊生物、梅安森)、2单重组配套(长盈通、淮河能源),另有一单为过会后终止(风神股份,简易程序)。审核通过(按通过发审会日期)为63单(39单未发行+24单已发行)为63单,已占2024年全年64单(10单未发行+54单已发行)的98%。

2023年8月统筹一二级市场新政发布后,大金额再融资(20亿以上,竞价发行)被一度叫停,所有再融资预案发布前均需要与交易所事先沟通,许多大额再融资只能选择终止或者调减额度。随着926行情以来二级市场逐步活跃随着24年11月深高速47亿定增过会,中远海特(35亿)、东方电气(50亿)等2023年过会的大额定增才开始纷纷核发批文,导致2025年竞价发行的大额再融资(20亿以上)仅为6单(另有中航沈飞、国联民生、外高桥),而2024年为17单。

另外,由于破净、破发企业目前无法实施正常的再融资,小额快速逐步升温,2025年以来新增披露小额快速的预案12单,完成发行3单,另有6单发行日为2024年末但上市日为2025年,部分存在破净、破发问题的规模较小上市公司选择通过小额快速定增进行融资。

二、并购重组

(一)重组:交易活跃度提升,吸并、跨界并购成为新的热点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按首次披露日期,2025年新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18单,占2024年全年142单约85%,其中发行股份/可转债购买资产74单,占比63%,协议收购(现金类)37单(其中资产出售为11单)。另有资产置换2单(广西广电、安源煤业)、吸收合并2单(海光信息、湘财股份)、要约港股公司1单(新奥股份)、增资2单。

2025年以来新增受理42单,超过2024年全年25单,合计交易规模预计超过3,500亿元(不含配套募资),其中100亿元以上的交易包括中国船舶(预计1,150亿)、宏创控股(635亿元)、电投产融(571亿元)、远达环保(277亿元)和淮河能源(117亿元)、TCL科技(115亿)、海联讯(预计110亿)。

过会13单,占2024年全年14单的93%,总规模约1,550亿元,规模较大交易主要为国泰君安并购海通证券的976亿元和TCL科技的115亿元。

完成37单(不含重组配套募集),占2024年全年完成量39单的81%,总规模超2,250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764亿元(2024年100亿规模以上的仅为盐田港100亿元、紫光股份151亿元)。规模较大主要由于包括了2单券商整合,规模在100亿元以上为国君海通(976亿元)、国联民生(295亿元)、中航成飞(174亿元)、赛力斯(115亿元)和瀚蓝环境(110亿元),瀚蓝环境系私有化港股上市公司粤丰环保。

终止38单,占2024年全年52单的75%,包括6单跨界并购和1单重组上市(安通控股)。

并购6条发布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规则上对于跨界并购、吸收合并、亏损资产收购进行了放开和鼓励,并购市场从新增公告数、受理和完成单数与规模均较2024年全年数据有了较大提升。2024年由于二级市场疲软以及监管收紧,并购重组主要于924行情和并购6条发布后才有所活跃。2025年5月《重组管理办法》的再次修订对于股份分期支付、吸并及私募基金锁定期、简易程序等进一步放开,预计在IPO市场短期内难以恢复常态下,并购重组的活跃度以及2025年全年的单数及规模会较2024年有较大提升,有望突破2022年(89单,3,152亿)和2023年(78单,3,189亿)水平。

吸收合并提升整体交易规模。除2024年完成的重庆百货吸并重庆商社,终止的宁夏建材吸并中建信息、海尔生物吸并上海莱士,2025年以来,国泰君安吸并海通证券已完成,新增交易包括湘财股份吸并大智慧、海光信息吸并中科曙光、中国船舶吸并中国重工、海联讯吸并杭汽轮,四单合计规模达2600亿,预计将把2025年重组市场规模推向新高。

跨界并购明显增加。国九条以来跨界并购频发,新增公告120单中跨界并购约23单(其中3单已宣布终止),占比约19%。完成端为松发股份、汇绿生态和海天股份3单,恒力重工项目为同一控制下资产注入,属于监管认为不属于跨界并购的范畴,其他两单为现金类重大资产购买。

重组上市继续不受鼓励。继2024年终止的山东华鹏、中毅达、路畅科技和大连热电,历时1年的招商轮船旗下资产拟通过安通控股重组上市也宣布终止,目前仍在进行的为中基健康(实控人由新疆六兵团变更为新疆国资委)、海联迅(实控人由杭州国资委变更为杭州人民政府)和焦作万方(无实控人变更为锦江集团实控人钭正刚),而前两单为国资体系内整合,并非典型的重组上市。

(二)并购:国资仍为主力,2025年以来民营收购活跃度提升

根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2025年已披露的上市公司收购为56单,占2024年全年58单的98%。其中收购人为国资的为19单,占比42.5%,而2024年为35单占比60%。

国资目前已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力,且收购人不乏地级市(曲靖市、十堰市、衢州市)、县(如上杭县)、区(如无锡锡山区、无锡惠山区、宁波奉化区)级单位。另一方面2025年以来自然人收购上市公司的比例有所提升,而整体市场活跃度主要归功于924行情带来的市场活跃,如2024年10-12月披露的上市公司收购为30单,占全年58单的51.7%。

收购方式上,2025年以来的收购中,协议转让仍为最主要的收购模式,为27单(占比48%),其次为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放弃,为18单(占比32%),另外有8单引入了定增手段(占比14%)。2024年度,相关模式的单数和占比分别为21单(36%)、19单(33%)和5单(8.6%)。

协议转让的确定性高、完成速度快(定增所需审批时间较长),为最主要的收购模式;表决权委托/放弃可以有效节省收购人的成本,并且可以在原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规避要约收购;定增的成本最低,但是相关资金将留在上市公司体内,而非原股东,且定增审批速度较慢,因此采取比例并不高。

2025年以来有部分较大市值上市公司发生了控制权变更的事件,按披露日市值统计,百亿市值以上的上市公司发生控制权变更的包括派林生物(实控人由陕西国资委变更为中国医药集团)、通裕重工(实控人由珠海国资变更为山东国资)、芯源微(无实控人变更为北京电子集团)、藏格矿业(收购人上杭县国资),而2024年全年百亿市值以上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为10单,规模较大的包括华大九天(收购人中国电子集团)、盐湖科技(实控人由青海国资变更为中国五矿)、长电股份(收购为华润集团),以上案例的收购人全部为国资。

来源L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