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著名“花布街”将被清空!香港最后一批手艺人,被迫走下历史舞台

发布时间:2025-07-09 20:22:00  浏览量:1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说起买布,没有哪个香港人不认识“花布街”。它的原名是中环永安街,因为布商云集,五彩缤纷的棉布、绸缎、呢绒宛如布瀑垂挂,街坊亲切地称它“花布街”。

这条不足300米的小街,承载着几代港人的穿衣记忆。那时成衣尚未普及,买布裁衣是日常,永安街成为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节点。

图源:香港记忆

在这里,不同店铺风格各异,有专卖素色呢料的、适合做西装的,也有适合做家常衣物。

师傅一眼扫中顾客所需,长尺一量,剪刀一挥,一匹布料便被利落裁好。还有人从内地、东南亚专程来此批发,可谓是南来北往的“布匹中转站”。

彼时的花布街,是一条活生生的香港街巷经济缩影,也是一段街坊人情的市井传奇。

人声鼎沸的日子

回不去了


“45吋,做裙刚刚好,今天特价,一码30。”


几句话讲完,尺子一量,剪刀一落,一条裙子的布料就算“成交”了。

图源:网络

那时候的花布街,不只是买卖的地方,更像是穿衣这件事的起点。布匹、纽扣、拉链,一条街撑起了一个完整的服装产业链。

街边来往的人,哪怕只是来凑热闹,也会忍不住摸两块布、问几句价。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热闹开始变调。

成衣开始普及,商场里可以买到现成衣服,加上内地工业化加快,越来越多布料批发改走其他渠道。人流开始往九龙、荃湾等新兴商业区转移,永安街的人气也随之下滑。

图源:香港记忆

而花布街第一轮真正的冲击,是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城市重建。

当中环逐渐成为金融中心,香港的城市发展重心转向商业写字楼与地产开发,老街面临全面拆迁,花布街首当其冲。

1991年,布商们被迁往上环的西港城。让他们在那边继续经营。

地段的更替,意味着人流的骤减。布商们告别了原本熙熙攘攘的主街,很多老客户找不到新地址。

图源:橙新闻

一些铺主撑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熬不住关门。到了今天,整整过去34年,曾经“人声鼎沸”的花布街,只剩下最后15家。

原本依靠街坊客与路人流量的买卖模式,在这个新环境里彻底失效。

二次搬迁倒计时

15家老店“命悬一线”

2025年初,西港城的布商陆续接到通知:将于年内开始为期两年的大型翻新工程,涉及全场搬迁,布商必须在10月底前撤出。翻新期间不得继续营业,但工程结束后的经营安排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图源:香港01

对于这批1991年因永安街重建而迁入此地、默默经营了三十多年的老布商来说,这次通知更像是一纸“清场令”。

“没说要补偿,也没说将来能不能再回来——那就是说,得走了。”一位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店主说。他从零开始做到现在,几十年亲眼见证行业兴衰,如今只剩一个问题:“如果走了,去哪里?辛辛苦苦做到现在的成就很可惜”

图源:橙新闻

这些布商店主大多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对他们来说,西港城的租金低、场地熟悉,依靠熟客的支持,能够勉强维持运营。如果搬到街外的商铺,每月租金动辄数万元,几乎等于宣告关门。

而一旦这批布商集体离场,陪伴港人几十年的‘花布街’,恐怕也将就此消失。

“翻新”只是开场

退场的却是老行业

城市更新本无可厚非,但以“翻新”为名进行商户清退,却屡屡引发争议。

西港城翻新,被归为市区重建局的“文化保护型项目”,旨在提升建筑结构和空间效率。但实际上,许多此类项目在复修后,租金水涨船高。

据管理公司表示,西港城翻新之后可能进行转型,这让布商更加担忧。

图源:网络

“翻新”已然成了资本与运营方优化盈利结构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老手艺、老品牌、老街坊被“保留”的概率不大,更多可能是被“挤出”。

这背后也反映了城市发展与商业利益博弈的冰冷现实。老手艺和老品牌在这场资本洪流中,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

“花布街”并非个案。放眼全球,从东京日暮里的布匹街,到巴黎的跳蚤市场,再到曼谷的老夜市,类似场景不断上演。

旧街“改造”,往往伴随着原住商户的“被优化”。租金飞涨、消费模式断层、年轻人不再逛街,三重夹击之下,传统行业失去了最后的立足点。

图源:网络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搬迁战”,也是一个时代的退场仪式。

西港城这些传统布商,没有能力在高租金的购物中心重新起盘,也无力在短视频平台上转型求生。原有那套“熟人生意”模式,在新的商业逻辑面前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不被理解。

这一切说不上谁对谁错,但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翻新之后,留下的是更高的租金和更冷的灯光,而曾经的布匹吊杆、旧式剪刀、满墙的花布样本,只能被当作“历史元素”出现在宣传海报上。

在利益最大化的空间再分配中,他们的存在感越来越低,声音也越来越小。

翻新成了开场,清退成了高潮,告别的却是最老实、最不会说话、也最难被替代的一群人。

这条街,承载的不止是生意

“如果他们走了,这条街就不再是这条街了。”

这句话,在花布街近期的采访中频繁出现。

这条街上,有人从学徒做到店东,有师傅一家三代守着一间铺头,有顾客从少女缝嫁衣到奶奶做小孩衣服。

布,是生意,也是生活。

对这些人来说,买布不仅仅是为了填补衣橱,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它是见证家族传承的方式,是情感的寄托。

如今,曾经热闹的市场,随着布商一个接一个地被迫搬迁,街头的喧闹渐行渐远,最后留下的,只是空荡荡的门面和顾客淡淡的惋惜。

图源:网络

这不只是商业的衰败,更是社区文化的慢性消失。布商不再是卖布的人,而是几代人共同记忆的传递者。那一米一米的布料背后,是老香港的温暖,是那个时代最纯粹的手工艺精神——那种摊主和顾客、师傅和学徒之间,流淌着信任与默契的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花布街的消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不仅是一个市场的退场,也是整个城市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流失。你可以说,花布街的消失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但进步的背后,往往是那些“没有声音的老去”。

再看看今天,很多顾客来这里,不是为了买布,而是为了“打卡”,为了留下最后的记忆。有的人拍照留念,带着一丝怀旧和不舍,有的人进门时眼眶湿润:“我小时候,我妈妈就是带我来这里买布的。”

图源:香港01

布,成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而非单纯的商品。

而街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布匹、老旧的木尺、斑驳的剪刀,都有了更多的情感厚度。它们不是货架上的商品,而是那个年代的碎片,是过往时代的声音,是每一个港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根”

所以,当这些老商铺一个个关门,老字号被替代成商业化的连锁品牌时,剩下的不只是空荡的街道和商场,更是一段在现代化浪潮中渐渐消散的文化记忆。

他们不是来消费,而是来道别。

写在最后

如今不少店铺已陆续挂出“清货甩卖”的字样。

一匹原价95元的布,先是降到70元,最后干脆贴上“通甩39元”的标牌。

不是为了盈利,只为尽快出货,早点了断。一卷卷布码堆在门口,像是仓促的告别,也更像是无声的抗议。

“我们习惯了低调做生意,不会上网,也不懂怎么争取。”一位摊主无奈地说。

他们有的在这里熬过非典、撑过金融风暴却败在一纸翻新之下。等不到协商安置,也等不来真诚对话,他们只能用最低的价码,为几十年的营生盖上句点。

也许,真正的城市进步,是既能迎接未来,也能善待过去。

在奔跑的城市节奏里,是否还有可能,为这些“无声消失”的老行当,留下一盏不那么刺眼的灯?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