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山东民营经济提质:政策与市场的共舞
发布时间:2025-07-10 03:13:47 浏览量:2
山东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政策单方面发力的结果,而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深度交融的产物。从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到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转,二者的同频共振,正为鲁商提质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策的“有形之手”为民营经济撑起了发展空间。山东“民营经济35条”的出台,绝非简单的政策堆砌,而是直击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针对融资难,威海搭建“政银担”一体化平台,让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了近1个百分点;面对市场准入壁垒,全省开展“隐性壁垒清理专项行动”,仅去年就有200多个项目向民营企业开放。这些政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像青岛200亿元民营经济发展基金那样,真正落到了企业急需的地方,为它们在创新研发、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添柴加火”。
市场的“无形之手”则倒逼民营企业主动求变。在潍坊,动力装备企业们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当地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三年提升了0.8个百分点,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临沂的商户们更是在市场浪潮中嗅到了机遇,从传统的批发市场到直播电商的转型,年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的背后,是市场机制催生的应变能力。这种由市场驱动的转型,比任何行政命令都更具生命力,让民营企业在竞争中练就了“真功夫”。
政策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在于为创新“松绑”并“铺路”。东岳集团耗时10年攻克氟材料技术,既离不开企业自身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也得益于省里“重点产业技术攻关专项”的支持;魏桥集团跨界新能源,200亿元光伏产业园的落地,既有企业对绿色转型趋势的判断,也少不了地方政府在土地、审批等方面的高效服务。政策为创新降低了试错成本,市场则为创新提供了变现渠道,二者形成的合力,让山东民营企业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如今的山东民营经济,正享受着政策与市场协同的红利。当政策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鲁商的提质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这种政策与市场共舞的模式,不仅是山东民营经济的发展密码,更可能成为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