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龙王”高保才与千条“小龙”的薪火长征
发布时间:2025-07-10 03:59:30 浏览量:2
7月9日13时许,西华县实验中学操场已被阳光覆盖。高保才紧握手中的龙头,汗水无声浸透衣背。九条“小龙”在他身后翻腾不息,少年们每一次奋力的跃起与俯冲,都让观众席传来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位市级非遗“龙舞”的传承人,正用汗水与热爱,在青春的土壤里耕耘着一条条生龙活虎的“中国龙”。
高保才的龙舞情结始于童年。西关百年舞龙的鼓点,曾牵引着少年目光追随穿街过巷的龙影。1999年,12岁的他终于如愿加入西关舞龙队。
2007年参军入伍,虽吹单簧管、学川剧变脸,梦里翻腾的却始终是故乡的龙影。2009年退伍归乡,他如倦鸟归林般重投舞龙队怀抱。凭着军营淬炼出的坚韧,他很快从队员成长为手牵龙首的“龙头老大”,并率队两度摘取市、县元宵文艺大赛桂冠,成为周口市舞龙界名副其实的“龙王老大”。
接过传承重担之初,现实如冰水浇头:舞龙队除却几件蒙尘的老物件,还有1500元债务。最痛彻心扉的是箕子庙里一幕——童年痴迷的“小鬼摔跤”道具安静蒙垢,老艺人逝去,技艺无声湮灭。而媒体所展示的国外同行技艺之娴熟,更如芒刺在背。高保才咬牙挺立,可“年轻饭”的舞龙行当留人艰难,辛苦培育的骨干常随打工潮离去,队伍几近老弱凋零。
2019年,当教育系统推行“一校一特色”,高保才心中亮起火花——让龙舞扎根校园!实验中学徐晓华校长被其热忱打动,舞龙社团应运而生。
初次见面却遇冷场,小林一句“又累又土,根本没人看”道出了孩子们的疏离。高保才没有说教,鼓点声中他亲身舞动,龙头矫健腾跃,龙身如活水流转。少年们眼中熄灭的光,被这翻腾的金色奇迹悄然点亮。
偏见背后更有家长的疑虑:小林父亲那句“学舞龙不如多做数学题”代表了许多无声的反对。高保才默默找出贵州草塘火龙节视频,屏幕上各行各业的舞龙人身姿昂扬,星河都为之退让。少年们心底的冰层逐渐融化,小林第一次主动举起龙杆的微小动作,正是信念破土的声音。
2020年元旦前夕,社团迎来远征河北廊坊国华影视基地的机遇。临行前的现实困境却令人窒息:排练厅空无一人,家长群里质疑费用与耽误课程的声浪翻涌。一直到早上七点仍是无措时刻,突然,小林发来的“众筹”提议破冰而出,家长的转账信息与支持话语坚定了他的决心。
上午九时,大巴载着兴奋与期望立刻启程。孩子们不顾颠簸之苦,抵达即投入排练。当金色长龙在万众瞩目下翻腾生风,赢得明星嘉宾惊叹喝彩时,所有委屈艰辛都化作了小林那句“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旅程”中的星光。
在教学的人潮里,一个特殊身影被高保才敏锐捕捉:那孩子动作生涩,始终游离于团队之外。当高保才犹豫是否劝退时,得知了孩子患有自闭症的秘密。他默默调整了方式,训练中巧妙营造轻松氛围,给予无形守护。龙舞的韵律竟成了打开心门的钥匙——孩子不仅积极融入每次演出,笑容也重回脸上。其母含泪告诉高保才:“孩子喜欢舞龙,变得开心了。”舞龙精神在此刻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照进孤独角落的温暖光芒。
在县元宵节民间文艺大赛的喧天锣鼓中,高保才率领实验中学九条“小龙”震撼登场。少年们手中的彩龙时而昂首问天,时而贴地疾行,神形兼备。掌声如雷,喝彩如潮,特等奖的荣誉实至名归。高保才培训的另一支“清河驿舞龙队”也同时捧回一等奖。
从初次执掌龙首到如今,高保才已走过24载舞龙路。他精心算过一笔传承账:三年间,仅实验中学就走出1500名“弟子”。无论这些孩子未来身在何方,深植于青春血脉中的龙舞记忆,已成燎原星火。他心中那“舞红周口,舞出河南,舞遍全国,舞向世界”的梦想,正借由少年的臂膀,在每一次有力的舞动中延展向辽阔的远方。
晨曦初透,操场上的龙影在少年们的呐喊中愈发矫健。高保才注视着眼前翻腾的金色长龙——这传承千年的图腾,其魂魄正于年轻脊梁上重生。龙首高昂处,东方既白,新的一天正随少年舞动的身姿磅礴而来。(西华县艾岗乡政府:苏韵棠/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