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银行股'大象起舞'能否持续?高股息与估值修复下的投资机遇与风险

发布时间:2025-07-04 19:31:39  浏览量:2

2025年以来,A股银行板块表现亮眼。截至7月3日,申万银行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17.26%,板块总市值达14.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37万亿元。42家上市银行中近半股价上涨,其中浦发银行以37.8%涨幅领跑,青岛银行(34.83%)和兴业银行(31.48%)紧随其后。建设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只个股创下上市新高。这一行情被市场称为'大象起舞',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

高股息回报的吸引力成为首要因素。Wind数据显示,申万银行指数股息率超5%,远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1.7%)。2024年A股上市银行现金分红总额达6319.56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股息率均超5.8%。在低利率环境下,这一稳定收益特性吸引了险资等长期资金加速配置。2025年一季度,险资对银行持仓比例上升1.93个百分点至27.2%,养老金、社保基金及QFII也在前十大股东中频现。

政策引导资金入市进一步强化趋势。2025年1月《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地,推动被动基金扩容与主动基金调仓,形成多维度资金注入。此外,行业稳健性提供基本面支撑:202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高于GDP,不良率保持低位,长三角等区域城商行受益于区位战略,不良率显著低于全国均值。

银行股上涨不仅带来市值增长,更解决了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资本补充难题。截至7月3日,42家上市银行中仅招商银行、成都银行、杭州银行市净率(PB)高于1,民生银行等仍低至0.3左右。这种低估值的修复产生了实质利好:

可转债转股加速:年内苏行转债、杭银转债等5只银行转债触发强赎退出。中信证券统计显示,约1000亿元银行转债将在2025年完成转股,有力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例如浦发银行500亿元可转债将于10月到期,当前股价14.18元已高于转股价12.92元,转股条件成熟。大股东增持注入信心:苏州银行第一大股东计划未来6个月增持不少于4亿元;青岛银行大股东拟增持至持股比例不超19.99%。地方国资对优质区域行的认可,为估值修复注入'强心剂'。

当前环境下,投资策略需兼顾收益与风险平衡:

优先关注两类标的:一是高股息银行,如兴业银行(股息率6.59%)及国有大行;二是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商行,如深耕长三角的江苏银行。开源证券指出,经济复苏中客群基础好、财富业务突出的股份行(如招商银行)及区域城商行更具弹性。

配置建议:中长期投资者可通过银行ETF参与板块行情,或聚焦主动管理型基金调仓方向。平安证券在中期策略中维持'强于大市'评级,强调红利资产的持续性。

尽管板块前景向好,潜在风险需保持警惕:

净息差持续承压:央行降息导致2024年行业营收负增长,毕马威警告低利率环境可能压缩盈利能力,银行需加速向财富管理等非息业务转型。资产质量隐忧:房地产调整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尚未完全释放,逾期贷款增速抬头。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资产质量管理难度随利率下行增加。估值透支可能:2024年银行板块涨幅达37.08%,但2025年重现超30%涨幅概率较低,需警惕短期波动对股息率的摊薄效应。

作为本轮行情的领涨者,浦发银行(600000.SH)的案例极具参考价值。该行年内涨幅37.8%,总市值达4361.11亿元,其动向深刻反映板块逻辑:

核心优势

资本补充突破:2025年6月信达投资增持转股9.12亿股,推动500亿元可转债未转股余额降至382.11亿元。当前股价高于转股价,剩余转股有望进一步夯实资本充足率。股息吸引力:2024年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4.1元,股息率4.02%。2019-2024年分红率持续超30%,对长线资金具高性价比。区域协同效应:长三角地区贡献22.97%营收且同比增长2.28%,财富管理业务提升非息收入占比。

独特风险

破净状态持续:当前PB仅0.73,虽经修复仍低于1,若经济下行可能压制估值。转债到期压力:剩余382.11亿元转债若未在10月到期前完全转股,将带来现金兑付压力。营收增长瓶颈: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24%,反映息差收窄挑战。

投资启示:浦发银行的高股息与转股进展提供短期催化,但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2025年8月28日发布的Q2财报及不良率变化。该案例印证了行业'高股息+资本修复'的主线,也警示个股需差异化应对区域经济波动与转型压力。

银行股此轮上涨本质是估值修复与资金驱动的共振。高股息特性与政策引导下,板块吸引力有望延续,尤其对险资等长期配置型资金。资本补充通道的打开(千亿转债转股)将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形成正向循环。

然而,低利率对盈利的挤压、资产质量潜在波动及估值修复空间收窄,要求投资者采取防御性策略。建议优先布局股息率高、区域经济韧性强且资本补充进展明确的银行,同时通过分散配置降低单一风险。未来需紧密跟踪经济复苏强度、地产风险演化及银行中报业绩,动态调整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