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特斯拉在中国:马斯克的高空独舞,还能撑多久?

发布时间:2025-07-10 19:16:12  浏览量:1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的特斯拉,好像在中国突然“不灵”了。表面上销量还在增长,但熟悉行情的人都知道,这更像是“回光返照”。

先看几组数字。

6 月,特斯拉在中国卖了 6.1 万辆,环比涨了 59%,还创了季度新高,听起来挺猛的。

但问题是,这些数字就像一层漂亮的糖衣,盖不住里面那个正在迅速风干的果肉。

同期,比亚迪、问界、小米正以光速吞噬市场,Model 3、Model Y 的“王者光环”已经褪得差不多了。

而且,别忘了全球大盘。

特斯拉二季度全球交付量是 384122 辆,同比下滑 13.5%,创了历史最大跌幅。

就这,还敢说“高歌猛进”?

其实,中国区还能维持增长,靠的不过是惯性和低价。背后真正拼命在“救命”的,是特斯拉的中国团队。

他们早在 2021 年就提醒总部:要加快本土化,适配中国人喜欢的软件生态和使用习惯。

啥叫本土化?就是要符合当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喜好。

结果呢,特斯拉总部冷冷一句:

娱乐和本地化不是优先事项

三年过去,提了三次,每次都被驳回。说白了,在马斯克眼里,中国区不过是个销售管道,不是创新主战场。

对我们来讲,这种国外大厂在中国的傲慢态度并不陌生。

你还记得第一次坐进特斯拉,是种什么感觉吗?

中控只有一块屏幕,连物理按键都没几个,那种“未来已来”的冲击力,不亚于第一次用上 iPhone。再加上超级充电站一波铺开,Model 3、Model Y 又越来越便宜……特斯拉一夜之间变成了“电动车顶流”。

当时的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还在学习特斯拉,很多方面都模仿得差不多。比亚迪也被马斯克一万个瞧不起。

可没想到,模仿了一圈之后,中国品牌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路子,尤其是在智能座舱这块,一步一个脚印,把整个体验直接拉升了一个维度。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特斯拉,其实赢在“先发”和“独特”,但它把这两点当成了永久护城河,这就是傲慢。

先说比亚迪。2022 年它靠刀片电池和 DM-i 技术,一脚把特斯拉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位置踢了下来。2023 年继续扩大优势,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纯电销量 102.3 万,特斯拉只有 72 万。这个差距,越拉越大。

再说小米。SU7 这个“后浪中的鲨鱼”,在今年上半年干掉了 Model 3,卖了 15 万多台,而 Model 3 只有 9 万出头。新出的 YU7 更夸张,上市 3 分钟订单破 20 万,提车得等到明年。按这个趋势走下去,Model Y 的宝座也不稳了。

特斯拉被比亚迪超越也许不够新鲜了,毕竟比亚迪车型太多,但是,单款车型被超越,那就比较震撼了,而且还是小米这种最年轻的新手。

这才叫“被围攻”。

而马斯克呢,还在忙着和川普对撕。

别忘了,特斯拉一度把“黑科技”当成杀手锏。FSD,全自动驾驶,听起来很炸裂,结果呢?进入中国水土不服,翻车了。连用户都开始嫌弃:“你这是科技,还是高级 bug 现场演示?”

反观国内品牌,现在不只是硬件堆料,更是在算法和软件体验上“润物细无声”地进化。哪怕是长安、奇瑞这种“老品牌”,也开始玩智能驾驶、语音交互。再加上鸿蒙、小鹏这些“科技范”拉满的新贵,一个个都像是“懂你的 AI 恋人”。

而特斯拉还在用“极简内饰”敷衍用户,用“全球统一标准”搪塞本土需求。

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还守着 Model 3 和 Y 两个老模子混日子,是真有点不思进取了。

也许现在说特斯拉不行了,你认为言之过早,危言耸听。但是,如果是在整个团队都多次纳谏无果,这已经不是用理念可以解释的了,这是固步自封。如果用这个思维去造飞船,马斯克八辈子都上不了火星。

你还以为马斯克心里最重要的是特斯拉?其实他早就把赌注压在其他地方了。

特斯拉 2024 年研发预算是 47 亿美元,但你猜最大头花在哪儿?不是新车,不是工艺升级,而是:FSD、AI 算力集群、人形机器人 。

尤其那个机器人,马斯克说将来会成为“人类历史上产销量最大的产品”,甚至已经定了明年量产目标:5 万台。你信不信我先不说,反正他是信了。

还有 Cybercab、Robovan 那些没影儿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他都已经在试运营了。对他来说,未来不是汽车,而是“自动化生命体”。所以中国区卖多卖少,在他眼里可能就是“Excel 表格的一行数字”。或者说,他更在乎欧洲市场,甚至不惜亲自接管欧洲销售业务。

有人说别急,特斯拉不是还有新品吗?比如那个低价电动车,听说价格“真香”,或许能掀翻比亚迪的性价比神话。

可问题是,就特斯拉现在这种节奏和品控,你真敢期待?现在的 Model 3 配置都寒碜得像毛坯房,新车还能指望“高配低价”吗?我劝你别抱太大希望。

还有一个“谍照频出”的 Model Y 七座版。确实有市场,但你想过没?以现在 Model Y 的内部空间,第三排能坐几个正常成年人?别开玩笑了,搞不好坐进去连伸腿都费劲。30 万预算都能买辆国产大号 SUV,又大又高档,谁非得折腾你这“压缩饼干”座位?

所有的问题,最后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马斯克,到底还在不在意中国市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得真拿出点东西来。不是发布会画大饼,不是全球同步的“降价+嘴炮”,而是:认真听听中国消费者到底在意什么,给出诚意十足的回应。

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蓝海”,这是全球最卷的战场,用户不是“被教育”的,而是挑剔、聪明、情绪饱满的。他们不只是想买辆电动车,而是想要一整套智能出行的生活方式。你给不了,就只能别人给了。

马斯克可以是疯子,也可以是天才,但别忘了,在中国市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我们已经看了太多太多。只有放弃傲慢,给与重视,方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