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大家之风,研讨艺术之魂 辽宁微评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集锦
发布时间:2025-07-11 17:40:22 浏览量:2
栏目导语
6月16日至19日,“为人民绽放——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在辽宁省沈阳市成功举办。此次展演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音乐学院承办,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协办。各方齐心协力,共同为人民群众打造了一场精彩的舞蹈艺术盛会。
“艺海观澜”公众号特开设微评论专栏,以凝练优美的笔触,对本次展演中风格各异的优秀舞蹈节目进行评论和赏析。后续还将持续推出展演作品的微评论。
舞蹈《风吹麦浪》
(选自舞剧《铁人》)
●舞剧《铁人》为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 演出单位:辽宁芭蕾舞团
● 编 导:陈惠芬 王勇
麦浪间的芭蕾之梦
——简评《风吹麦浪》
文/徐文博
辽宁芭蕾舞团的《风吹麦浪》是大型原创芭蕾舞剧《铁人》中的精华片段,它在春晚舞台和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中大放异彩,为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从艺术特色上看,《风吹麦浪》将芭蕾舞的优雅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舞者们以轻盈灵动的舞姿,展示芭蕾独特的足尖技巧与身体线条美,手臂摆动似麦浪起伏,身体律动与音乐旋律完美契合。同时,融入的中国民族舞动作,如轻柔的抖肩、灵动的碎步,赋予作品东方韵味,打破芭蕾原有刻板印象,中西合璧创造出独特艺术风格 ,让人眼前一亮。
在创作理念方面,《风吹麦浪》以独特视角展现中国故事。它以石油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为背景,麦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劳动、希望与丰收的象征。作品传递出对劳动者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与敬意,有着深厚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风吹麦浪》
舞蹈
表演呈现上,舞者们凭借扎实功底和细腻情感,将麦子从生长到成熟的过程演绎得栩栩如生。24名女芭蕾舞者身着金黄绸带装饰的服装,在灯光映照下如麦秆般闪耀。她们整齐划一的动作,时而轻柔摆动,似微风中初长的麦苗;时而有力舞动,像成熟待收的麦浪,将生命的坚韧与蓬勃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灯光与舞蹈紧密配合,悠扬的旋律和变幻的灯光,营造出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田野氛围。
从社会价值角度分析,《风吹麦浪》承载着重要意义。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它让人们停下脚步,感受自然与劳动之美,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向世界展示中国芭蕾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它还激发人们对艺术的热爱,推动舞蹈艺术发展,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 。
《风吹麦浪》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它以独特艺术表达,将芭蕾艺术与中国文化、劳动精神完美融合,为舞蹈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激励更多创作者用艺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 。
作 者 简 介
徐文博:辽宁芭蕾舞团艺术管理中心宣传部
舞蹈《散乐图》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 演出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 编 导:田湉 张蕊 蒋树栋
入古出新:从舞作《散乐图》看中国“文物舞蹈”创作理路
文/彭小希 周怡辰
文物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从而传递历史智慧,激发文化自信,已然成为当代文艺创作者的一个重要命题。由田湉与张蕊、蒋树栋合作编创,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表演的女子群舞作品《散乐图》,以辽墓壁画为文化锚点,构建出了一条从历史遗存向当代艺术创造性转化的路径。编导将其乐舞图呈现的一瞬展开为一个具有时空性的“动图”,引领观者走进历史的“褶皱”中,再现了对图中乐舞的观看过程,重建了观者的观画经验以及观画时的动觉想象。究其本质,舞作《散乐图》不仅是对古代艺术形态的视觉还原,更是以当代审美意识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在古今对话中完成“入古出新”的艺术蜕变。
从历史纵深观之,《散乐图》的创作植根于辽代散乐“三方融合”的文化土壤。契丹传统、晋唐遗风与北宋影响在此交织,形成兼具中原雅乐规制与北方民族气质的艺术形态。编导通过考据壁画中的“额前搭袖”舞姿,筚篥与腰鼓等乐器配置,以及乐舞互动的场景关系,以“采形”与“赋形”的创作方法实现了从图像到舞姿的动态转化,呼应了宋人记载中契丹乐舞“上下顿挫,伸缩手足”的质感曳地舞服、画框式装置与定点光的综合运用,使得历史场景获得当代剧场性的审美重构。这种创作逻辑打破了“复原历史”的思维定式,转而以“文物为媒”构建古今对话的艺术场域。
《散乐图》舞蹈
当代文物题材舞蹈创作的立足点需一脚迈入“古”的逻辑之中,而另一脚则要坚实地踩在当代性的基石上,完成弥合古今、与古为新,甚至是超越古今的主体性表达。舞作《散乐图》的深层价值,便在于其“拟古不泥古、入古而出新”的创作自觉,也正是这种高度的创作自觉为“文物舞蹈”创作确立了当代性坐标。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唯有在“入古”中深掘文化根脉,在“出新”中融入主体意识,才能让文物所承载的精神基因在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这既是中国古典舞突破创新的必由之路,亦是文化自信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生动践行。
转自《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 年第 3 期
作 者 简 介
彭小希:艺术学博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周怡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23 级硕士研究生。
舞蹈《簪花仕女》
●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 演出单位:沈阳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 编 导:张杏
《簪花仕女》“两创”精神的中国汉唐古典舞实践
文/王圆中
节目以名画《簪花仕女图》为题,舞者化身经典唐代仕女形象,演绎出画中女子们慵懒闲适的神态。在诗舞乐一体构造出的美学氛围中,千年古画的风韵和人们对唐代美学的想象在舞台上华丽绽放。
在“两创”命题提出这一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的重大任务是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之中,不断学习、研究,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时代审美的新表达,推动文艺焕发新的生命力。但要如何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新的表达方式?都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思考、实践和自省。《簪花仕女》的创作,是主创团队对“两创”精神的一次用心探索与实践,也是地方院团立足当地文化特色的一次深入挖掘。
舞蹈
《簪花仕女》
在《簪花仕女》舞蹈语言的创作实践中,编导坚持以中国汉唐古典舞学派的基本方法,将历史研究与艺术创作结合。为了保证创作有所依据,编导围绕文物本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打破学科界限,收集了大量同类材料与相关资料。在丰富的参考资料基础上,化静为动,构建舞蹈语汇和塑造艺术形象。因此《簪花仕女》的舞蹈语汇并不是对画面浅薄的模仿,包含了编导对唐代人物动态和美学的研究与重建;是怀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热爱理解之心,对古典舞学科价值的充分尊重,以辩证唯物的思想进行分析,从而达成的创造性转化实践。
主创团队在塑造端庄典雅的古典气氛时,大胆采用当代的表现工具:古风乐曲由民乐乐器和现代化乐器相结合,歌词也使用了古风与现代结合的书写方式。诗舞乐之间配合融洽,说明对古典气质的塑造并不需要回避现代化的表现形式,重点应该是对作品核心审美和精神的把控。节目又借助歌词点明了创作的目的并非复古,而是表现当代人对唐代仕女、盛唐气象的理解和欣赏,以及人们在这种美学风格中寄托的对盛世太平的美好期望。在充分尊重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演绎古典形象,同时大方承认当代观者的存在、需求和重要性,使主创能更准确地把握创作目的,以更灵活丰富的形式进行创造性发展。这也是《簪花仕女》创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作 者 简 介
王圆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作品《簪花仕女》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