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周恩来亲自评定的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谢芳

发布时间:2025-07-10 03:08:00  浏览量:2

在中国电影的璀璨星河中,谢芳(1935年11月1日—2024年12月19日)如同一颗永不黯淡的星辰,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人格光辉,照亮了新中国电影史的半壁江山。作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她以《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台姐妹》三部经典影片,奠定了“中国第一代知性女性银幕代言人”的地位,更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诠释了何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

一、从歌剧舞台到银幕经典:艺术生命的起点

谢芳原名谢怀复,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神学院教授,母亲毕业于燕京大学儿童教育专业。在父母的熏陶下,她自幼饱读诗书、能歌善舞,16岁考入中南文工团(后为武汉歌舞剧院),以歌剧《白毛女》中的“喜儿”一角崭露头角。1959年,非科班出身的她被导演崔嵬选中,在电影《青春之歌》中饰演女主角林道静。这个出身名门却投身革命的女知识分子形象,被谢芳赋予了“刚毅与柔情并存”的复杂气质——她既能在刑场上慷慨陈词,也能在月光下低吟《国际歌》,一双清澈的眼睛里,写满了对理想的执着与对命运的抗争。

《青春之歌》上映后轰动全国,谢芳一夜成名,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接见剧组,并叮嘱她:“要演好知识分子,先要读懂他们的心。”这句话,成了她艺术生涯的座右铭。

二、“青春三部曲”:知性女性的三重奏

如果说《青春之歌》是谢芳的成名作,那么《早春二月》与《舞台姐妹》则是她艺术巅峰的双重奏。

在1963年的《早春二月》中,她饰演大革命时期的小知识分子陶岚。与林道静的隐忍不同,陶岚是“火焰般的女子”——她敢在众人面前为穷学生辩护,敢在雨中与恋人萧涧秋(孙道临饰)激烈争论,甚至敢在封建礼教面前摔碎玉镯。谢芳为塑造这个角色,反复研读柔石的原著,向京剧演员学习“刀马旦”的身段,最终将陶岚的“泼辣与天真”演绎得淋漓尽致。导演谢铁骊评价:“她让陶岚从文字里活了过来。”

1965年的《舞台姐妹》则展现了谢芳对复杂人性的驾驭能力。她饰演的竺春花是越剧女演员,从受压迫的童养媳成长为追求艺术自由的进步女性。片中一场“撕戏单”的戏,谢芳用颤抖的双手和含泪的双眼,将角色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更在1967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成为新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驱。

这三部影片被影迷称为“青春三部曲”,谢芳也因此被媒体誉为“新中国银幕上最会演知识分子的女演员”。

三、跨越时代的艺术坚守:从“主角”到“配角”的升华

文革期间,谢芳被迫离开银幕,但她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1976年,她复出主演《山花》,饰演农村姑娘山花,从知性女性到劳动妇女的转型,展现了她的表演张力。改革开放后,她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角色:在《李清照》(1981)中,她用三小时的妆容变化,诠释了词人从少女到寡妇的沧桑;在《第二次握手》(1980)中,她饰演归国科学家丁洁琼,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演绎得感人至深;在《我爱我家》(1993)中,她客串“吴影老师”,以幽默的表演让观众看到她喜剧天赋的一面。

晚年,她依然活跃在荧屏上:《九九艳阳天》(1999)里的独居老人、《老人的故事》(2006)中的退休教师、《我们的四十年》(2018)里的冯奶奶……她常说:“演员没有大小,只有用心与否。”2009年,74岁的她在《刘巧儿家飞来个小洋妞》中饰演晚年刘巧儿,将这位评剧经典形象的老年状态诠释得真实动人,被观众称为“银幕上的不老传奇”。

四、德艺双馨:艺术之外的永恒光芒

谢芳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银幕上,更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中。她与丈夫张目(歌剧演员)相濡以沫六十余年,合作演出多部歌剧,被媒体称为“文艺界的模范夫妻”。她晚年出版自传《银幕内外》,在书中坦言:“演员的成名靠功力,不是靠脸。”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她始终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2020年,她的家庭获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2022年,87岁的她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欢》,担任节目《致百花》的讲述人,用沙哑却坚定的声音说:“只要还能演,我就要演下去。”

2024年12月19日,谢芳在北京安贞医院安详离世,享年89岁。她的追悼会上,数百名影迷自发前来送别,有人举着《青春之歌》的海报,有人哼唱着片中的《国际歌》。中影集团在讣告中写道:“谢芳同志是中国电影的瑰宝,她的艺术生命与新中国电影同频共振,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五、结语:永不落幕的“青春之歌”

谢芳的一生,是中国电影从萌芽到繁荣的缩影。她用银幕上的知性女性形象,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她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如今,当我们重温《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在长城上的呐喊,或《舞台姐妹》里竺春花在舞台上的绝唱,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艺术对真理的追求,是生命对理想的执着,更是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深情回望。

谢芳走了,但她留下的“青春之歌”,永远在中国电影的史册上回荡。

(郑重声明:本文章中所采用图片,均源自百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