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华《善念如光》
发布时间:2025-07-11 20:25:50 浏览量:2
善念如光
作者:杜兴华
晨光刚漫过红山腰,栏杆上的牵牛花就探过脑袋来,这份喜乐来自于前天夜临睡前顺手给它搭了根细竹,此刻藤蔓正缠着竹条往上绕,紫莹莹的花苞鼓着劲儿,像被念头催着要撑开裙摆。善念大抵就是这般模样:不必声张,却能在人与天地之间牵出条隐形的线,一头拴着心头的热,一头连着草木的呼吸。老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余庆”或许就藏在日常这些细微的意念与呼应里,要读懂这奇妙的联结,还得从从意识的本质说起,看那些心底的念头如何循着科学的轨迹,应和着古老的智慧,在寻常日子里长出“天人合一”的模样。
现代神经科学揭示,意识并非虚无缥缈的幻影,而是大脑中数百亿神经元共同编织的“生命乐章”。当你望着牵牛花生出搭竹的念头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会像被唤醒的乐手,瞬间形成有序的激活网络:有些神经元负责捕捉“藤蔓倾斜”的视觉信号,有些传递“需要支撑”的判断,还有些则驱动“伸手搭竹”的动作指令——它们通过突触间隙的化学递质传递信号,电脉冲在神经纤维上奔涌,就像一场精密协调的“集体圆舞”。这种动态的神经活动模式,不仅构成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基础,更能通过目光、动作乃至无形的能量场,与外界产生互动。就像母亲凝视婴儿时,孩子会本能地露出笑容,神经元的“圆舞”其实一直在悄悄搭建心与物的桥梁。
科学正在揭示:当人“以情观物”,物便不再是冷客体,而是神经可塑与环境互构的共生体。人与物有感应,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也一样。
《易经》有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恰是对这种联结的古老注解。当内心的“寂然”被善念唤醒,那份“感通”便会穿透个体的边界,抵达万物深处。更妙的是量子力学的发现,意识或许藏着穿透时空的力量——当全球人同时为远方的地震祈福,随机数生成器的混乱度会骤然下降,仿佛无数善意的细流,在天地间汇集成让世界归序的河。祖父生前总说“心里装着好,庄稼长得俏”,从前只当是农人的絮语,如今才懂,这朴素的信念里,藏着意识与自然最本真的默契。母亲常念叨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原是说善念就像存进天地银行的储蓄,总会在不经意间连本带利地返还。而反过来想,若众人皆怀恶意,便如“众口铄金”般,连坚硬的金石都能被流言销蚀,何况本就脆弱的自然平衡?可见心念的力量,从来都能聚沙成塔,或集腋成裘。
《道德经》以“上善若水”喻善,实在精准。水看着软,却能凿穿顽石;善念瞧着轻,却能在生活里漾开层层涟漪。
去年春末,小区花坛被小孩们玩耍冲得七零八落了,我们捡了些枯枝搭了个简易花架,想着“给月季当个靠”,没过几日,竟见有人添了新的竹条,又有人搬来几盆太阳花,如今那片角落已是花团锦簇,傍晚总有人站着赏花,孩子们围着追蝴蝶。这正应了《易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理,善念就像丢进湖心的石子,你永远猜不到它能荡开多少圈波纹。
科学也印证了这点:当人心怀感恩时,脑波频率会跃升至150Hz以上,像春风拂过湖面,这种高频振动不仅让自身血清素分泌激增,更能悄悄改变周遭的生态——云南哈尼族人世代守护梯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家”,如今田里的鱼虾种类比人工养殖区多了三成,连水鸟都比别处来得欢。这何尝不是“余庆”的另一种模样?你对天地付出的善意,终会变成滋养生活的养分。
孔夫子说“己欲立而立人”,这份推己及人的心意,原是与天地相通的密码。
小时候在乡下,母亲侍弄菜地时,她总蹲在田埂上摘杂草,嘴里念叨“草也是条命,挪个地方长”。那时不懂,只见别家菜园长得齐整,唯有母亲的菜畦里,青菜旁还立着狗尾巴草,可是,摘下的西红柿咬上一口,那股酸甜新鲜的味儿,美的舌尖都发颤。
以前读《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其义。后来,通过母亲的“不赶尽杀绝”,才明白:原来母亲的作法与天地的好生之德的思想正好合拍的。
如今城市里流行阳台种植,人们终于悟透,对草木的慈悲,终究会变成唇齿间的甘美,这便是《论语》“仁者乐山”的深意——仁心所至,山水自会以丰饶相赠。就像母亲种的那棵柿子树,年年秋天都结满红灯笼似的果子,她说那是“树记着人的好”,想来正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生动注脚。
古人早知道,天地最根本、最伟大的德行,在于孕育和滋养生命。而“德”是“善”的内在依据,“善”是“德”的外在流露和实践:没有内在的“德”,“善”可能沦为表面形式;而“德”若不通过“善”的行为体现,也难以被感知和印证。能实现“天人合一”,便找到了人类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最根本的道。
“天人合一”的理念,最早见于《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继承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齐物论》中进一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明确主张破除主客对立,实现人与宇宙的合一。后来,经董仲舒等思想家进一步阐发,逐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
而这并非玄乎的概念,而是能被科学丈量的共振。地球本身就有7.83Hz的舒曼共振,像大地的心跳,当人在林间静坐冥想时,脑波频率会慢慢向这个数值靠近,此时测量周边的植物,会发现它们的光合效率提升15%,仿佛树叶都在跟着人的呼吸轻轻摇晃。更有意思的是微生物的反应,当我们对着发酵的面团微笑时,酵母菌的活性会显著提高,蒸出的馒头都带着更蓬松的甜香。研究还发现,长期践行环保理念的社区,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比普通社区高20%,居民的睡眠质量也随之提升——这哪里是抽象的哲学,分明是人与自然在共享同一份呼吸节奏。藏族同胞对神山的敬畏,让三江源的生物多样性比别处高30%;印第安人说“人类属于大地”,保留地的原生树林覆盖95%,这些都是“天人共振”最生动的注脚,也是“余庆”在天地间的流转。
善念是什么?
善念是清晨推开窗时,对第一缕阳光的招呼;是买菜时,对摊主递来的葱蒜说的那句“谢谢”;是散步时,把被风吹倒的共享单车扶起来的手。这些细碎的瞬间,像春天落在泥土里的种子,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不经意间长出一片绿。就像诗里写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善念不必求照亮整个世界,能温暖眼前的一寸土地,便已是与天地最好的和鸣。
意念如光,普照如行!善念是人类在自我觉醒中,将伦理自觉转化为与万物共生的存在智慧,是个体心灵汇成集体意识与天地秩序达成同频共振的精神纽带。
请相信,每个善念都是一枚芯片
悄悄写入天地运行的源代码里
我们对着草木微笑时
便在给地球的操作系统
写入一行温柔的诗句
不必担心无人接收
风会当快递员
雨会做翻译官
那些散落在日常里的善意
终会像星子,在宇宙的黑夜里
亮起属于自己的光
而天地,早调成了接收的频率
这频率里藏着永恒的默契——
天人合一,共振感应
这相生,是花开,是风清,是泰来
是万物与你,共赴一场
生生不息的约定。
作者简介
杜兴华,笔名大漠雄鹰。籍贯陕西旬邑,新疆乌鲁木齐市人,著名诗人、作家、企业管理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散文学会会员,全国首批智库专家成员。央视《榜样力量》特邀嘉宾,签约诗人,国风文化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