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一首诗,大气磅礴,暗藏帝王野心,可惜皇帝没读懂
发布时间:2025-07-12 01:15:08 浏览量:2
提起司马懿,现代人第一反应往往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扮猪吃老虎"的老狐狸:被曹操猜忌时装病装傻,跟诸葛亮斗智时被骂作"畏蜀如虎",连曹爽都觉得他是"暮气沉沉的老废物"。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人,到走路都直不起腰的年纪,竟把曹魏三代帝王的心血连锅端走,让"三国归晋"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那个时代是一个风云突变、英雄辈出的乱世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文学高度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来聊聊司马懿笔下的一首诗。
司马懿出身河内司马氏,妥妥的名门望族,自幼聪明过人,早年曹操想招他做官,他还摆架子装病不去 —— 不是不想干,是觉得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名声不好听。后来曹操威胁 “不来就抓你”,他才乖乖出山,成了曹丕的 “首席军师”。
曹操活着时,他天天研究兵法不掺和党争;曹丕、曹叡当政时,他成了 “救火队长”,西拒诸葛亮,东抗孙权,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曹魏的 “定海神针”。
公元 237 年,三国的 “剧本” 已经进入后半段:诸葛亮刚去世 3 年,蜀国元气大伤;孙权在江东养老,没啥大动作;曹魏本以为能喘口气,辽东却出了个 “刺头”。
辽东公孙渊突然宣布独立,自称 “燕王”,还偷偷联络孙权,想南北夹击曹魏。
魏明帝曹叡先后派了几波人去打,结果全被公孙渊揍了回来。这下曹叡慌了,不解决这事,就相当于曹魏背后一直捅了把刀,那不是膈应人嘛。于是曹叡想起了年已五十八岁的舞阳侯司马懿。
此时的司马懿因为避免猜忌,正在家"养老",曹叡一纸诏书下来,他立马接旨出发出征,以闪电战直扑辽东,斩公孙渊父子首级。
辽东大定,司马懿班师回朝途中衣锦还乡。站在河内温县故土上,这位老将豪情勃发,挥毫写下了他人生中唯一传世的诗作。
《征辽东歌》
魏晋·司马懿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开篇这两句,是暗指曹魏统一有望。
汉朝灭亡后,天下大乱,而曹魏几代人在这基础上励精图治,天下即将归为一统,该有新秩序了。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幸逢明主遇良机,奉旨远征镇边陲。
这里司马懿表面上在谦虚,说自己是因为运气好才被派去辽东;实际上是在强调:我可不是普通的将领,是皇帝亲自选的"救世主"。
结合当时的背景,曹叡确实把辽东的希望全押在他身上,所以这句话既是自谦,也是自夸,没准人家心里想的是便是这事离了我真不行。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我要扫荡那些乱臣贼子,回来的时候正好路过故乡。
古代将领出征,除非皇帝特批,否则不能随便回故乡。司马懿特意写 “还过故乡”,那都是天子的恩德,我未来一定要好好干,来报答君主的这份情谊。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我要扫平万里疆土,统一四面八方的土地。
这句是全诗最有气势的。不仅要灭公孙渊,还要让整个天下都安定下来,成就不世功勋。
曹叡要是稍微敏感点,看到这两句就该警惕了,但或许曹叡被胜利冲昏了头,只觉得司马懿 “忠心可嘉”,压根没往深处想,何况这首诗还有后面这一句。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功成身退后,回舞阳侯封地养老待罪。
好一个“待罪”!这谦卑到尘埃的姿态,完美掩盖了前几句的帝王野心,表达了他只想做一个忠臣的态度。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且极具迷惑性的感怀诗,很多人读到,只会感觉司马懿是一个一心为公的忠臣。
曹叡看完这首诗是什么反应?史书里没写,可司马懿回去后,不仅没退休,反而成了曹魏最核心的军事统帅。曹叡病逝时,还留下他辅政。
又过了 10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干掉曹爽,彻底掌控曹魏大权 ,为司马篡魏走出了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