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洪忠:舞步生辉薪火旺 “笙”歌不息乡愁浓
发布时间:2025-07-12 12:40:38 浏览量:2
彝乡披锦绣,“笙”歌千年传。
盛夏时节的巍山县永建镇西山村委会吹风山,青山苍翠、梅果飘香。
7月9日,绵雨初歇,记者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山腰的鲁古村,阵阵悠扬动听的芦笙调,从村民字洪春的小院里传出,如天籁之音般在耳边回荡。20多名村民围成一圈,舞步轻盈,或跃或踏,或转或闪,泉水般的动态与芦笙声交织融合……
“这几天正在排练彝族打歌,准备参加县里的火把节演出,今天还请了县文工队的专业老师银花前来指导,大家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希望到时能为市民游客呈现精彩的表演,展示好我们鲁古村打歌队的良好形象。”放下手中的芦笙,字洪春顺手擦了擦额头的汗。
今年47岁的字洪春,是村里打歌队的“歌头”和芦笙手。
“小时候家里有六兄弟,家庭比较困难,十一、二岁上小学时就穿着双破胶鞋跟着村里人去打歌,有时需要走二三十里的山路,有时还会挨大人的骂,但心里还特别开心。”谈起与打歌结缘,字洪春很是感慨。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巍山,彝族打歌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喜闻乐见的自娱性集体舞蹈,也是巍山流行最广的少数民族文化,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10个乡镇近百支打歌队活跃在民间,共有国家、省、州、县级彝族打歌代表性传承人41人。
字洪春的老家鲁古村全村人都是彝族,共有114户510多人,彝族打歌是当地彝家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当逢年过节朝山赶庙会或是婚丧嫁娶的红白喜事,四山八岭的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跳起彝族打歌,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他启蒙的土壤。
“打歌全凭着自己的爱好,对于后来打歌‘打’到各种舞台上,想都没想到过。”字洪春的话语里满是骄傲。尽管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由于家庭困难,字洪春只读了一年多初中就辍学回家帮着父母干农活了,字洪春开始更加努力学习打歌技巧,十五六岁时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打歌能手。
芦笙一响,脚板就痒。字洪春自小就羡慕打歌场上的芦笙手,因此也非常想学吹芦笙。“那个时候整个村子就有一两把芦笙,相当稀奇,能摸一摸就很满足。”2015年,字洪春拜紫金乡新建村委会阿朵里村民间艺人毕登贵为师。在毕登贵的指导下,慢慢地悟出了芦笙吹奏的要领,芦笙吹奏的技艺也越来越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石鲁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字洪春和妻子字新华除了种好家里的几十亩山地,还做起了收购梅子和加工野生菌、泡核桃的生意,每年有近十万元的收入。“现在日子好过了,吃穿不愁了,大伙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传承打歌也就是传承一种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字洪春说。
然而字洪春也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年轻人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巍山彝族打歌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一古老的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很多技艺技巧面临着无人传承甚至失传的危险。因此,字洪春在村子里选拔了20多名打歌爱好者,组建了鲁古村打歌队,决心将彝族打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平时里忙着盘田种地抓生产,有节目需要排练演出了,换上服装就上台,农活演出两不误。”字洪春说,他经常带着鲁古村打歌队到附近村寨的各种客事上表演彝族打歌,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每名成员每年有1.5万多元的收入,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在农闲时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以文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字洪春经常活跃在乡村和城市的舞台上,县里每年的春节、小吃节、火把节及各种非遗展演、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字洪春和村里的打歌队积极参加。由于表现出色,今年2月,字洪春被列为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打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保护传承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并于7月1日起正式施行,字洪春和其它传承人一样,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重在传承,贵在创新,彝族打歌也不例外,必须后继有人。”字洪春告诉记者,他已多次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当地小学的孩子们传授打歌技艺,并培育了字亚美、字银熙等一大批打歌新秀。
“笙”歌不息,舞步生辉。“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到我们打歌的队伍里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字洪春说。
记者:陆向荣 徐思懿
通讯员:杨炼杉
编辑:张娅芹
责任编辑:杨继稳
审核:左文清
终审:桑鹏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您是原作者且不希望文章被转载,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