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刑满释放当网红?前副局长街头尬舞:我曾是张局!

发布时间:2025-07-12 17:30:27  浏览量:2

落马副局长靠"原公务员"身份在抖音蹦迪?刑满释放不好好改造,反而顶着犯罪前科当网红,还把"曾经是张局"挂嘴边当流量密码——这魔幻现实剧情,比电视剧还敢编!网友骂他博眼球、薅流量,涉事单位说"会汇报",律师称"损害公职人员形象"。但这事真就只是"博眼球"那么简单?一个伪造国家公章获刑的前官员,凭啥敢拿"公务员"身份当摇钱树?今天咱就扒开这层画皮,看看这背后藏着多少荒诞与警示。

一、从"张局"到"抖人":犯罪前科成流量"勋章"?
先给不了解情况的朋友补个课:河北衡水枣强县这位张某,2009年就当上了民政局副局长,分管民办非企业工作。2016年业务移交后没了实权,这厮居然私刻"枣强县民政局"假公章,给幼儿园、医院、武术馆伪造登记证书,活生生把国家机关公信力当自家印钞机!2019年东窗事发,被判有期徒刑7个月,罚金5000元——典型的"小官巨贪"预备役,只是还没贪到大钱就翻车了。

按理说,刑满释放该夹起尾巴做人吧?张某偏不。今年6月,他在抖音开了账号,11条视频条条不离一句话:"曾经是张局,现在做抖音。"内容更是离谱:街头蹦跳、镜头乱晃,活像喝了假酒的广场舞领队,被网友吐槽"无厘头""博眼球"。最讽刺的是,每条视频评论区置顶都飘着他的犯罪前科,人家却照发不误——合着这犯罪记录不是耻辱柱,反倒成了他"接地气"的标签?

这操作把网友看懵了:"见过网红卖惨的,卖蠢的,没见过卖犯罪前科的!""前公务员"三个字是镶了金还是镀了银?值得你天天挂嘴边当护身符?更有人灵魂拷问:"要是普通刑满释放人员敢这么嘚瑟,账号早封了吧?"

二、"前公务员"身份:流量密码还是遮羞布?
张某敢这么嚣张,核心就在于死死攥着"原公务员"这个身份。为啥?因为在某些人眼里,这身份自带"滤镜":哪怕犯了罪,只要沾过"体制内"的边,似乎就比普通老百姓"高级"。你看他视频文案:"曾经是张局"——强调的是权力巅峰;"现在做抖音"——暗示的是"跌落凡尘"的反差感。这种"从云端到市井"的戏码,恰恰戳中了部分网友的猎奇心理。

但问题来了:公务员是干啥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给你当"网红人设"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离职后也要遵守职业道德,维护公职人员形象。张某倒好,把"伪造国家机关证件印章罪"的前科抛在脑后,拿"前副局长"身份当流量密码,这哪是"接地气"?分明是把公职人员形象按在地上摩擦!

更恶心的是,他玩这套"反差萌",本质上是在消费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信任。老百姓凭啥尊重公务员?是因为这个身份代表着责任、廉洁、公信力。可张某呢?伪造公章时践踏法律,出狱后又拿身份博眼球——这种人越多,公众对公务员的信任就越稀薄。就像网友说的:"以后看到'前公务员'三个字,我都得先想想他是不是犯过罪!"

三、平台不管?涉事单位"汇报"?这反应比张某蹦迪还魔幻!
面对张某的迷惑行为,最让人血压飙升的是各方的反应。

先看涉事单位枣强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我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具体原因不清楚,会和领导汇报"。听听,这话说得滴水不漏,却透着一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张某伪造的是你们单位的公章,损害的是你们系统的声誉,现在人家拿"前副局长"身份在外蹦跶,你们一句"不清楚""会汇报"就完事了?合着公务员队伍的形象,还不如你们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重要?

再看短视频平台:张某账号从6月运营至今,11条视频条条带"前公务员"标签,评论区满屏都是犯罪前科的质疑,平台愣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律师都说了,"若引发不良影响,平台可限流下架"——可人家不仅没下架,反而让这些视频活蹦乱跳地收割流量。难道真应了那句"黑红也是红"?只要能带来点击,管他是不是犯罪前科人员,是不是损害公职形象?

最讽刺的是张某本人。他在视频里蹦蹦跳跳,看似没心没肺,实则精得很:知道"前公务员"身份有争议,争议就有流量;知道网友骂得越凶,平台推得越狠。这种"越骂越红"的套路,简直是把互联网流量逻辑玩明白了。可他忘了,流量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公众的愤怒积累到一定程度,别说当网红,恐怕连"安稳度日"都难。

四、别让"前公务员"成犯罪人员的"免罪符"
张某事件不是孤例。这几年,"前公务员"当网红的越来越多:有的卖惨说"体制内太累",有的炫耀"当年权力有多大",还有的靠揭秘"官场潜规则"博眼球。这些人打着"前公务员"旗号,要么收割对体制好奇的流量,要么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本质上都是在消费公职身份的余温。

但张某更恶劣。他不是普通离职干部,而是犯罪前科人员!伪造国家机关印章,这在任何国家都是重罪,因为它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运转基石。这种人居然能堂而皇之地拿"前公务员"身份当网红,这传递了什么信号?难道犯罪服刑后,反而能靠"前官员"身份获利?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可能会带坏风气。如果连犯罪的前官员都能靠身份博流量赚钱,那其他刑满释放人员会不会有样学样?会不会有人觉得"犯个罪没啥,出来还能当网红"?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示范效应,比张某跳的尬舞还辣眼睛!

五、这事到底该咋管?别光让网友干着急!
要我说,这事得从三方面下手,缺一不可:

第一,涉事单位别装死。枣强县民政局不能一句"汇报"就没下文了。张某伪造的是你们单位的公章,现在又拿"前副局长"身份招摇,你们有责任站出来表个态:这种行为是否违背公务员职业道德?是否损害单位形象?就算他离职了,也得让公众知道,公务员队伍对这种"害群之马"零容忍!

第二,平台别再当"甩手掌柜"。《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要求,平台要对"损害国家机关形象"的内容进行处置。张某的视频评论区都吵翻天了,平台还在装傻?赶紧拿出审核标准:犯罪前科人员能不能用"前公务员"身份当标签?这种博眼球的内容该不该限流?别等舆情发酵了才想起亡羊补牢!

第三,法律得跟上。律师说张某"不违法",但"违背职业道德"。可光是"违背道德"管不住这种人啊!能不能出台规定,对犯罪前科的前公职人员利用身份牟利的行为进行约束?比如禁止在公开场合炫耀公职经历,或者要求平台对这类账号进行特殊标注?别让"前公务员"成了法律管不着的"灰色地带"!

结尾:
张某在抖音上蹦得越欢,越暴露某些人的荒唐:把犯罪前科当谈资,把公职身份当商品,把网友智商按在地上摩擦。但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评论区的每一句质疑,都是对这种行为的唾弃。

最后送张某一句话:别以为顶着"前公务员"帽子就能当网红,老百姓尊重的是"公务员"这三个字背后的责任,不是你这种践踏法律、消费信任的跳梁小丑。也提醒某些平台和单位:别再纵容这种"流量至上"的闹剧,否则寒的是公众的心,毁的是整个社会的公信力!

这事儿,没完。咱们等着看后续——是张某账号被封,还是涉事单位真能拿出个说法?咱们老百姓,就图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