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常羊山出土带玉面人骨!刑天舞干戚的传说里,藏着先民最烈的魂

发布时间:2025-07-12 21:21:05  浏览量:1

山西陶寺遗址王陵区东侧的探方里,考古队员们对着一具骸骨久久不语。

这具骨架斜倚墓壁,双手紧握青铜戚,胸腔处嵌着青玉雕琢的纹样——那纹样勾勒出的双眼与巨口,让人猛地想起《山海经》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刑天。

当考古铲轻轻拂过骨缝里的黄土,五千年前的传说,似乎正顺着风的纹路,一点点显露出温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玉雕琢的“眼”长近4厘米,瞳孔处嵌着赤铁矿,在墓中微弱的光线下,像凝住的血。

骨盆上方的玉“嘴”张着,齿缝里卡着半片青铜甲,形制与陶寺王墓出土的随葬甲片隐隐相合。

《山海经》说刑天“与帝争神”,而湖北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甲片上,“王令讨逆,斩酋悬首”的刻字,或许能让我们窥见上古战争里,“斩首”曾是常见的惩戒。

图片来源于网络

骸骨左肋第三根肋骨上,有个朱砂画的符号“”,陶寺祭祀区出土的卜骨上,也曾见过类似的标记,学者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战神崇拜有关。

先民相信,战士战死时若带着这样的符号,灵魂便不会消散。

那玉“嘴”里的青铜残甲,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誓——哪怕身首分离,也要记住仇敌的模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墓中的青铜戚长近70厘米,刃部有三道明显的崩口。

巧的是,陶寺宫殿遗址的柱础上,也有类似的钝器撞击痕迹。

陶寺遗址出土的大墓里,常见金箔装饰的器物,而这青铜戚的缺口处,恰好残留着一点金色微粒,让人猜想它是否曾与王权象征的器物相击。

《山海经》载刑天“操干戚以舞”,晋代《抱朴子》里也提过“断首后持戚击宫阙”的说法。陶寺宫殿遗址的考古报告里,确实有过“柱折梁倾”的记载——那是一场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剧烈动荡,或许正是这样的乱世,让先民把不屈的抗争,融进了“刑天舞干戚”的传说里。

这具骸骨没有头颅,但百里外的霍山(古名“常羊”)祭坛,曾出土过三颗带孔的头骨。

孔里残留着松香,让人想起古人用黏合剂固定器物的习惯。

《山海经》说刑天“葬常羊山”,霍山祭坛底层埋着的青铜钺,钺身刻满星纹,与陶寺遗址玉器上常见的星象图案一脉相承——或许在先民的认知里,星轨就是连接生死的路。

他们相信,肉体可以消亡,但魂灵能借着玉石、青铜,顺着星辰的方向,找到永生的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博物馆的展柜里,这具骨架总引得人驻足:

颈椎的断口带着撕裂的痕迹,能想见当时的惨烈;

玉面边缘的磨痕,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或许是下葬前,亲人用手一点点嵌进去的;

握戚的指骨紧紧蜷缩,连骨缝都嵌着青铜锈——那是至死都没松开的执念。

刑天舞干戚的传说,从来不是“真相”的记录,而是先民把最痛的伤、最烈的勇,揉进石头与青铜里的诗。

那些玉面里的赤铁矿光,千年来在常羊山的风里闪烁,其实是在说:人会倒下,但不屈的魂,永远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