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突然去世昨天还跳舞呢!提醒:每升高1℃℃,风险增加8%
发布时间:2025-07-13 10:16:00 浏览量:2
►
本文200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凌晨三点,急诊科推来一位年仅58岁的女性,心跳骤停,入院即宣告死亡。家属满脸震惊:“昨天还在跳广场舞,怎么说走就走了?”
直到看到她持续高烧的体温记录,我们才意识到,这是又一起高温致死事件。
不是每个人都能扛住热。尤其是当气温升高,死亡率也会随之飙升。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每升高1℃,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约8%。
这个夏天,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危险。
很多人以为高温不过就是“出汗多”“热得难受”,但在医学上,高温带来的杀伤力远不止如此。
当外界温度过高,人体会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来散热。但如果温度持续升高,湿度又高,散热机制会迅速失效。此时,体温开始无控制上升,超过40℃时,细胞开始坏死,器官开始衰竭,严重者会在数小时内死亡。
医学上称为热射病,这是高温中最致命的急症。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2024年全国高温日数比常年偏多22%。但真正致命的不是气温,而是我们对高温的反应慢半拍。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好”“能扛”,但高温下,年龄、基础病、药物反应都可能让身体瞬间崩溃。
尤其是以下三类人,最容易在高温中出事: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出汗少,感知迟钝,很难觉察中暑;
慢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本身循环系统就负担重;
服药人群:某些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会干扰体温调节。
这些人一旦中暑,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热射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往往是中暑演变的终点。
最早是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昏、乏力、大量出汗,很多人以为“休息一下就好”;
然后是轻度中暑,体温开始升高,出现恶心、心慌、注意力不集中;
最后才是热射病,体温飙升到40℃以上,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关键在于:热射病不会自己好转,必须马上降温+送医。拖延一分钟,风险就翻倍。
高温天气下,很多人没胃口,就会选择冰镇饮料、冷食、甜品来解暑。短时间内也许舒服,但从医学角度看,这些做法是“火上浇油”。
冰饮让胃肠血管收缩,消化减慢,容易腹泻、胃痉挛;
高糖饮料会让血糖波动加剧,增加糖尿病患者中暑风险;
而高盐零食和烧烤等重口味食物,会让体内钠钾失衡,加速脱水。
想要安全过夏,不是靠“吃清凉”,而是要吃得稳、吃得轻、吃得补水。
高温中暑前,身体并不会毫无征兆。以下五个表现,是热射病的前哨信号:
皮肤发烫但不出汗:说明散热机制已崩溃;
头晕乏力:大脑供血不足,血压波动;
恶心呕吐:中枢神经开始受损;
心跳加快:为了散热,心脏负荷爆表;
意识模糊:已进入重度中暑阶段,需立即送医。
如果你或身边人出现这些情况,第一时间降温、补水、送医,别犹豫。
大多数人以为只有中午最热,早晚温度低就没事了。但事实是:
热射病的高发时段是下午3点到5点。
因为此时不只是气温在高位,地面、墙体、空气的热积累也达到了峰值。很多患者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倒下。
所以建议:户外活动请避开14:00到17:00,即便要出门,也要穿浅色、宽松衣物,戴帽子遮阳,随身带水。
很多人舍不得开空调,怕费电。还有人迷信“多出汗排毒”。但从医学角度看,空调是预防热射病最有效的工具。不建议长期开太低,但保持室温在26℃以内,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特别是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建议在家中设定温度提醒器或定时通风降温计划,不要让身体处在过热环境超过1小时。
以下几种食物,是夏天的“防暑帮手”:
西瓜:补水,但别吃冰镇的;
黄瓜、冬瓜:利尿排湿,帮助调节体温;
绿豆汤:清热解暑,但糖别放太多;
鸡蛋、豆腐:补充优质蛋白,避免低钠低钾;
温水:比冰水更适合快速吸收,避免刺激肠胃。
饮食不在于“吃清淡”,而在于吃得均衡、补水有方。缺钾、低钠、电解质紊乱才是夏天真正的隐形杀手。
每一次高温猝死的背后,从来不是“毫无征兆”。而是在头晕时没停下、在中暑时没降温、在晕倒前没送医。
夏天不是“热死人”,而是“拖死人”。
请记住:每升高1℃,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8%。这不是吓唬,而是数据。
不要等悲剧发生,才想起昨天还在跳舞的人,今早却再也没醒来。
参考资料:
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温对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报告. 2023.
② 国家气象局. 2024年全国高温气象年报.
③ 朱庆生. 热射病的病理机制及急救策略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 31(2): 123-127.
④ 张敏. 夏季饮食与中暑风险关系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8): 94-96.
⑤ 王宝山. 高温天气对老年人健康影响及防护建议[J]. 中国公共卫生, 2021, 37(12): 1671-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