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他突然去世昨天还跳舞呢!提醒:每升高1℃,风险增加8%
发布时间:2025-07-13 15:21:00 浏览量:1
►
本文19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昨天还在广场上跳舞的张叔,今早却永远没能醒来。
凌晨4点,张叔的老伴发现他呼吸异常,急忙拨打120。可等救护车赶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医生诊断为突发性心源性猝死。这让邻居们都不敢相信:“他昨天跳舞精神得很,怎么就突然没了?”
其实,像张叔这样“昨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离世”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高温天气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正在悄悄逼近。
你也许不知道,每升高1℃,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就会增加8%。这是有数据支撑的。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研究团队对北京地区2007—2011年间的气温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入院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温天气下,尤其是日均温超过30℃时,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几率显著增加。
为什么天气一热,心血管就“受不了”?
很简单,高温会让人体血管扩张、出汗增多、体液流失、血液浓缩,导致血压波动加剧,心脏负担加重。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头晕疲乏,但对老年人,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群体来说,这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很多人以为白天热才危险,其实不然。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是凌晨和清晨。
晚上睡觉时,人体代谢减慢,血流速度也随之变慢;如果此时室内闷热、空气不流通,身体反而更容易出问题。尤其在凌晨3点到5点,是心梗、脑卒中高发的“魔鬼时间”。
有人会问:开空调不就行了吗?
可问题恰恰在这儿。很多老年人舍不得开空调,或者晚上开着睡着了,半夜关掉,结果室内温度骤升,身体调节不过来,反而更危险。
“热射病”这个词你可能听过,但你可能不知道它有多严重。
热射病并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崩溃,体温迅速升高,短时间内可飙到40℃以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而且,它来得非常突然。出汗、乏力、头晕、意识模糊,很多人还以为只是“有点中暑”,结果一拖延,命就没了。
国家卫健委早在2023年就发布提示:热射病属于重症急症,一旦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必须立即送医,不能自行处理。
不是人人都怕热,但有些人,真的不能扛。
第一类是基础疾病患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后遗症。这些人本身血管弹性差,一旦高温导致血压波动,就容易触发心脑血管事件。
第二类是老年人。年龄越大,身体的调温能力越差,汗腺功能衰退,散热能力弱。很多老人自己都不觉得热,结果中枢神经已经在“烧”。
第三类是户外工作者,比如环卫工、快递员、建筑工人。他们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水分流失严重,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热射病。
想要在高温天保命,不难,记住这六个字就够了:三降三补。
三降:
降温:白天尽量少出门,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保持通风。老年人别怕“吹空调”,只要温度控制在26℃左右,远比闷热更安全。降负荷:高温天不宜剧烈运动,尤其是中午时段。跳广场舞、晨练等活动,建议改为清晨6点前或傍晚7点后。降血压:有高血压的人要特别注意血压波动。天气热了,血压可能下降,但不代表可以停药。用药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三补:
补水:别等到口渴才喝水。高温天建议每小时喝一次,每次100—150ml。不要喝冰水,更不要喝大量含糖饮料。补盐:出汗多时,电解质会流失。可以适当补充淡盐水、运动饮料,但也不能过量,尤其是心衰、肾病患者,需医生指导。补营养:清淡饮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油腻、辛辣、煎炸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昨天还跳舞呢,今天怎么就没了?”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命不好,而是高温天气下,身体早就发出过求救信号,只是我们没当回事。
头晕、乏力、胸闷、出汗异常、夜间失眠,这些都可能是心脑血管“报警”的表现。不要轻视,更不能硬扛。
高温不是小事,它是隐形杀手。人不是热死的,是被忽视的病死的。
[1] 《高温天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干预对策》.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5): 868-873.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热射病预防与应对指南》. 2023年7月发布.
[3] 中国气象局. 《高温天气健康风险蓝皮书(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