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王一博:经历的每一步,都没白走
发布时间:2025-07-14 00:10:00 浏览量:1
真正的成长,不是脸上多了几道纹路,而是眼里的光终于敢亮得彻底。
从13 岁在街舞比赛中被星探发掘,到 27 岁以“法式贵公子”身份登顶巴黎时装周。
王一博用14 年时间,把“被定义”熬成了“做自己”。
外媒镜头里的他,羊毛卷配亮片外套气场全开。
那个在韩国练习室对着镜子死磕动作的少年。
早就把每个坎,都踩成了台阶。
01全能艺人
谁能想到。
这个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气场全开的顶流王一博,小时候是个连话都懒得说的内向小孩。
小时候在河南的老家里,他最常做的事就是窝在沙发上看街舞比赛。
屏幕里舞者甩头、定格的瞬间,像电流击中了他。
初一那年,他拽着妈妈的衣角说:“我想学这个。”
没想到,一进舞房他就像变了个人。
别人练到汗湿衣服就喊停,他对着镜子死磕一个动作,练到膝盖青一块紫一块,衣服能拧出半盆水。
初二去比全国街舞赛,Hip-hop 组16强的成绩虽不算顶尖,却被乐华的星探盯上了。
后来他总说:
“跳舞不是靠天赋,是靠笨办法。”
13 岁去韩国当练习生,每天练舞 14 小时,韩语不好就对着镜子练口型。
2014 年以 UNIQ 成员出道,中韩两地跑通告时,他站在组合边缘。
金发软软地贴在额前,笑起来还有点腼腆。
可命运总爱开玩笑,限韩令一来,组合活动停了,刚冒头的事业突然卡壳。
就在这时,《天天向上》递来橄榄枝。
可往汪涵、大张伟中间一站,他又成了“背景板专业户”。
别人聊得热火朝天,他要么低头抠手指,要么蹦出三个字:“挺好的。”
汪涵看着急,私下跟他说:
“你得有自己的想法,别总跟着别人说。”
那时没人能想到,这个话少的少年,后来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了行动。
02 顶流突围
《陈情令》爆火那年,全网都在喊“蓝忘机好仙”。
可很少有人知道,试镜时他是抱着“最后一次机会” 去的。
当时剧组没名气,题材又敏感,好多演员都打了退堂鼓。
他琢磨着蓝忘机的清冷和执拗,对着镜子练眼神。
把剧本里“雅正”两个字拆成一个个细微的动作。
走路时肩膀要稳,说话时语速要缓,连皱眉都得收着三分力。
剧播完他成了顶流,机场被围得水泄不通,综艺邀约堆成山。
可他转头就去了摩托车赛场。
别人说“明星玩票”,他就顶着40度高温练车。
摔断锁骨养了三个月,复出就拿了新人组冠军。
有人问他:“不担心热度掉下去?”
他说:“总不能靠热搜活一辈子吧。”
那段时间,他脸上的青涩慢慢褪了。
拍《无名》时,为了演好隐忍的特工,他对着镜头练眼神收放。
从最初的紧绷,一直练到后来的“眼技藏刀”;
参加街舞综艺,他当导师也从不端架子。
学员动作错了,他脱了外套亲自示范,汗珠子砸在地板上,跟当年在舞房里没两样。
汪涵后来在节目里感慨说:
“这孩子没走偏,把每一步都踩实了。”
你看,面相里的“坚定”,从来都是熬出来的。
03 时尚破局
今年巴黎时装周,外媒镜头下的王一博,着实让人愣了一下。
羊毛卷蓬松自然,亮片外套裹着松弛感。
面对五十多家媒体的闪光灯,他抬手整理胸针的动作,带着股“我就是来玩的”从容。
这哪还是当年那个怕镜头的少年?
香奈儿秀场后台,他跟设计师聊刺绣工艺,说“亮片得藏在暗处才高级”;
被问到“如何保持状态”,他笑着说:
“该练舞练舞,该拍戏拍戏,没什么秘诀。”
这话听着简单。
可背后,是他两年跑了8场国际大秀,成了品牌六大主系列大满贯的亚洲第一人;
是他在赛车场拿了专业执照,在片场拿了最佳新人奖。
如今,你再看他的眼睛,早就没了当年的闪躲。
以前是“不敢亮”,怕说错话、做错事;
现在是“敢亮透”。
知道自己站在这里,靠的从来不是颜值。
而是十年练舞的功底,是一部部戏磨出的底气。
写在最后:
说到底,王一博的面相的确变了。
但变的从来不是五官,而是走过的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从舞房里拧水的T 恤,到《天天向上》里记满笔记的台本,再到香奈儿秀场上从容的眼神。
王一博的每一步,都没白走。
可成长哪有捷径?
不过是把坎坷当成台阶,让今天的自己,对得起昨天熬的夜、流的汗。
就像他在《探索新境》里说的:
当娱乐圈还在纠结“流量能红多久”时,王一博已经用作品和态度证明:
一直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