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科艺舞台】《献身》:国防科研工作者的时代赞歌

发布时间:2025-07-14 23:41:18  浏览量:2

剧目简介:

话剧《献身》以南京理工大学建校70年发展历程为蓝本,以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为故事原型,串联全剧,展现一代代南理工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践行“强大国防、繁荣祖国”初心使命的感人故事。

▲《献身》在江苏大剧院演出合影

2023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原创话剧《献身》以其震撼人心的朴素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诠释这所“国防七子”精神内核的生动载体。该话剧由学校师生共同打造,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部浓缩的南理工校史教科书,一曲献给所有国防科研工作者的时代赞歌。它用不加修饰的语言,讲述着南理工人的家国情怀,传递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使命担当。

▲《献身》剧照

历史深处的精神瑰宝

《献身》的创作过程堪称一次大学精神的追溯发掘。

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部主任、该剧总策划王卫平带领编创团队历时2年,翻阅了从建校至今的20余部校史材料、校报合订本,走访校史馆,与30多位耄耋军工科研工作者深入座谈。

每每说到武器研发时,这些白发苍苍的科研先驱们,浸润着眼眶,用颤抖的双手回忆着他们在极寒的北部雪原和酷热的沙漠中进行武器测试的日日夜夜。“我们不是在创作虚构的故事,而是在还原真实的历史。”王卫平在采访中动情地说。

对真实的执着追求,让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真实的光芒。“让战士少流血少牺牲,战士的生命就是我们的生命”“你们拼尽一切保护的新中国,现在该我们守护了”……这些掷地有声的台词,都源自老军工们的亲身经历。剧中两位主演被批斗至“打扫厕所”的场景,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却真实地再现了文革时期南理工教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然坚持科研的精神。

正是这种坚守,才使得学校在1978年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上16项成果获得表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改革开放初期,时任华东工学院化工系主任的王泽山,更是把辛苦研发的5项成果无偿捐赠给延安革命老区,真实故事的舞台再现,不仅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研人员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更是让科学家的家国情怀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对话总策划、编剧(之一)王卫平

舞台艺术的虚实交响

《献身》采用了“一虚一实”的叙事结构,以独臂总师祝榆生作为第一代南理工人和南理工精神的引领串联全剧;以王泽山院士的当代成就和无偿捐赠的真实事件突显其“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的初心使命。

这两个角色,一暗一明,也被塑造成南理工精神的象征。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南理工几代人的影子,有一群又一群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而王泽山院士则是这种精神的当代践行。

火炮,作为南理工军工起源的象征,它既是一个具体的武器实物,更是一种精神的隐喻。从建校初期的火炮研究,到新时代综合武器系统的研发,火炮见证了学校70载的发展历程,也成为南理工人不忘初心的精神图腾。火炮的每一次出现都强化了历史纵深感,让观众感受到精神传承的延续性。

该剧通过6个剧幕的场景转换,将学校70年发展历程浓缩在方寸舞台之上。从建校初期的艰苦创业,到文革时期的逆境坚守,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担当,最后到新时代的辉煌成就,让观众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穿越了七秩芳华。

▲《献身》剧照

本色出演的情感迸发

一群非科班出身的演员,能打造出怎样的方寸舞台和时代共鸣?其实,《献身》最打动人心的,正是他们真挚的情感表达,是他们对这片红色土地的热爱!

“这部剧是一代又一代的军工人、国防科研工作者,用他们的青春无悔、科研尽瘁和赤诚报国,写就的这一部校园史诗,我们只是文字的整理者。”王卫平告诉记者。

参演的师生大多来自军工相关专业,他们对角色有着天然的共鸣和理解。正是这种专业背景带来的认同感,是专业演员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它不靠炫目的技巧取胜,而以真挚的情感动人;不追求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而着力展现集体奋斗的群像。

饰演李中华(原型李学翰)的学生演员王海天是2022级机械工程学院弹药系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他坦言,在准备角色时确实面临不小挑战,为了更贴近人物,他主动查阅史料,试图从尘封的档案中拼凑出这位真实人物的生命轨迹。

当他了解到在一次新型火箭筒研制试验中,因测试弹药偶遇故障,李学翰主动要求前往排险,突遇爆炸伤重牺牲的细节时,内心深受震撼。这份震撼不仅源于对英雄的敬仰,更源于一种专业上的共鸣——他们所学所研,皆与武器系统息息相关。李学翰曾走过的实验室、操作过的设备、面对过的风险,王海天在今日的教学楼与实训场中,依然能够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在剧中,王海天将一封诀别信演绎得催人泪下。他眼中闪烁的泪光、颤抖的声音,不仅是对角色的投入,更是对前辈精神的深切回应。那一刻,舞台与现实交汇,过去与现在重叠,观众被这份发自内心的情感所打动,也见证了两代弹药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献身》剧照

永不退色的军工传承

“团结、献身、求实、创新”是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只有我们南理工把‘献身’两个字放进校训,足以彰显出这两个字对一代代南理工人的重要性。如果有一天需要我顶上去,甚至是付出生命,我也会义无反顾!”王海天坚定地告诉记者。

“献身”二字在南理工有着特殊分量,它不仅是李学翰烈士的生命献祭,是科研人员的青春奉献,也是千万个军工家庭的默默付出,更是像王泽山院士那样对名利的舍弃……剧中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展现了“献身”精神的多重内涵:在战争时期它是流血牺牲,在建设时期它是艰苦奋斗,在新时代它是创新担当。这种精神的传承,让南理工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军工本色。

第六幕的矢志如歌——2019年国庆阅兵场景中,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看到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部队方阵中有24个总师、副总师都是南理工的校友时,那句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不仅让台上的演员热泪盈眶,更让全场观众为之欢呼振奋。这个场景,浓缩了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的奋斗历程,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流露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学校自动化学院教师李鹏程在剧中饰演岳法同教员,他介绍,“最后一幕中,我饰演一位耄耋老人,在国庆阅兵之际,来到学校兵器博物馆,凝望那些陪伴自己大半生的武器装备,并与在校大学生一同观看阅兵式。这一幕虽演了十几场,但每次演到这里,我都会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我也将这份触动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学,慢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献身》剧照

《献身》不仅仅是一部话剧作品,更是矗立在观众心中的精神丰碑,它已经成为南理工精神基因的生动载体,在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的演绎中生根发芽,续写着国防科技发展的壮丽篇章。“曾经的我们不停地追赶世界,未来的你们要引领世界!”这句誓言,激荡着南理工人勇担使命、献身国防的壮志豪情。这份情怀,如星火燎原,代代相传,激励着南理工人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辉煌,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作者:梁艳 编辑:谢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