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乐舞遗韵登场共演巴蜀千年

发布时间:2025-07-14 08:00:00  浏览量:1

陶响器的沙沙之声,见证了巴蜀先民六千年前破土的音乐萌芽;虎钮錞于古朴庄重,成为巴蜀礼乐文明的实证;30余件乐舞俑组成气势恢宏的“乐舞团”,展现汉代风华的盛世气象和巴蜀人民乐观开朗的精神风貌……来自川渝两地31家博物馆的200余件珍贵文物,携手为观众献上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

“巴山蜀水乐飞扬——川渝地区乐舞文物精品展”正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该展览首次将巴蜀乐舞的千年遗韵带到北京,让千年前的文物“开麦发声”。巴蜀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光辉璀璨、独树一帜,乐舞艺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次展览以时间为纲、乐舞为线,串联起川渝地区不同时代的乐舞文化。

虎钮錞于

陶响器

说唱俑(复制)

唐“襄”琴

“金石铿锵”激荡礼乐初声

巴蜀远古先民创造的陶响器,发出划破蒙昧长夜的初音,拉开了巴蜀音乐的序幕。

说起先秦时代最典型的中国传统乐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钟。作为商周时期最重要的乐器,钟也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陈列的错金铜编钟、滇式动物纹编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编钟的制式和演奏方式。敲打钟的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被称为“一钟双音”。

形状扁扁的“扁钟”,则是巴族所特有的乐器,因此也被称为“巴式钟”。扁钟是主要用于战争的军乐器,既可以手持演奏,也可以悬挂起来演奏。展览中陈列的奉节新贺扁钟,明显展现出与其他钟在形状上的不同。

古代的乐曲艺术被广泛用于祭祀、军事、庆典等场合。战国时期,巴蜀成为秦楚相争之地,战火不断,用于战场的乐器也就多起来了。展览中的水陆攻战纹铜壶、钲、铎、铜铃等青铜器,既充分展现出巴蜀大地在青铜乐器制作上的高超技艺,也让人感受到豪迈奔放、勇锐激昂的巴蜀精神特质。

尤其是来自渠县历史博物馆的战国铜虎钮錞于,是这次展览必看的一件国宝级展品。这件文物状似圆筒,顶部那只昂扬挺立的虎钮是它的标志,反映了巴人“以虎为神”的图腾信仰。战国铜虎钮錞于是巴部族酋长指挥军队或祭祀的核心器物,“清响良久,震如惊雷”,在战场上可号令军队,激励官兵冲锋陷阵。

我国早在周代就有了“八音”分类法,你知道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别对应哪些乐器吗?在“八音和谐”互动区,点击“八音”中的不同类别,就能看到这一类的典型乐器,以及它们发出的不同乐音。“八音”分类法一直占据着我国传统乐器分类的主流,对后世乐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陶俑定格“百戏欢愉”

进入展览第二篇章,迎接观众的是汉代陶俑上灿烂的笑脸。这些陶俑、画像砖上的人物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放声高歌,有的弹奏乐器,生动欢快的表情定格了盛世狂欢。秦汉时期,乐舞艺术逐渐在民间兴盛起来,大量陶俑、画像砖上的乐舞和百戏形象栩栩如生,生动鲜活地记录下市井百姓日常的欢乐时光,展现出民间生活的多姿多彩。

左上方两人席地而坐,一人鼓瑟,另一人侧耳歌唱;左下方一人点鼓打拍,以助舞势,右边舞者着广袖长服起舞;右上方一男一女席地而坐,正宴饮观舞……这块出土于成都昭觉寺的宴乐画像砖,描绘的是汉代宴饮酒酣时的乐舞场景,让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的“庭扣钟磬,堂抚琴瑟”“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

在巴蜀地区墓葬出土的陶俑与画像砖里,乐舞形象屡见不鲜,抚琴俑、击鼓俑、吹箫俑等常成组出现。当时,丝竹乐器已经取代金石乐器,备受世人喜爱,尤其是抚琴文化,在汉代巴蜀地区蔚然成风,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更成为文人雅士抒情寄怀的重要方式。形态各异的抚琴陶俑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抚琴的场景。

这些栩栩如生的画像砖和陶俑,让我们得以看到千年前的舞蹈形态。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每件展品旁都有其中描绘舞蹈的相关介绍。

汉武帝时期开拓西南夷,贯通丝绸之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巴蜀地区成为连接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与中原的重要通道。一组头戴尖顶帽、深目高鼻的陶俑向我们展示了胡人的形象,印证了多元文明在巴蜀交汇。

除了乐舞,汉代还有融乐舞、杂技、角抵、说唱于一炉的百戏。单以杂技为例,就已发展出旋盘、弄丸、跳剑、叠案、俳优等高超技艺。百戏陶俑与画像砖生动复刻了市井娱乐中俳优逗趣、倒立惊险、柔术曼妙的图景,折射出巴蜀百姓乐观豁达之态。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一块杂技舞乐画像砖上展示了跳瓶、跳丸、排箫等表演,还有看得津津有味的观众。

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复活”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唐宋时期,中原雅乐与西域胡乐在巴蜀地区碰撞、交融,宫廷乐舞从高雅殿堂走向市井瓦肆,乐舞艺术的发展到达新的高峰。琵琶、筚篥、箜篌、拍板等西域乐器相继传入巴蜀,与本土乐器交相辉映,奏响文化交流互鉴的动人旋律。

永陵二十四伎乐石刻,是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陵墓中的一组石刻艺术杰作。石刻塑造了一整支歌舞乐队,乐舞场面宏大,乐器种类丰富,气势恢宏。

展览以一套交互体验技术,让二十四伎乐“复活”。通过投影,2位舞伎和22位乐伎的位置、形态、职责清晰可见:舞者广袖长裙,或旋转疾驰,或轻盈曼妙,衣纹线条流畅,再现了唐代“软舞”的经典形态;乐器中的羯鼓、筚篥、箜篌、琵琶等,印证了唐代音乐对丝路沿线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轻触每个伎乐下方的闪烁光点,对应乐器的旋律瞬间流淌出来,连击三下还能看到伎乐阵列式演出场面及石刻工艺细节,并触发“芙蓉落英”的动画。这情景仿佛穿越到杜甫笔下“锦城丝管日纷纷”的盛景,一览千年前的“宫廷女子交响乐团”。

两宋时期,巴蜀大地城市经济蒸蒸日上,乐舞艺术开始走向勾栏瓦舍、庙会酒肆,扎根民间烟火。两宋乐舞之繁盛,在大量石刻中有迹可循:石刻上细腻雕琢着舞蹈与器乐表演的场景,舞者衣袂飘飘,演奏者沉醉其中,是石刻匠人精湛技艺的体现,更是乐舞文化盛景的定格。

四川泸州出土的高浮雕勾栏戏剧表演石刻,生动再现了宋代勾栏舞台表演的场景。勾栏左侧的表演者身体躬倾,仿佛在向右边的表演者行礼,右边的表演者用手指向对方。两人的互动配合,类似于现在相声中的逗哏与捧哏。

多民族音乐共启“合合奏鸣”

展览的第四篇章距今最近,展示了明清时期巴蜀地区兴起的各类戏曲艺术、民族音乐。巴蜀之地堪称我国早期戏剧艺术的繁华渊薮,“蜀戏冠天下”的美誉源远流长。同时,清音、皮影戏、竹琴等民间曲艺蓬勃兴起,共同镌刻成川渝百姓珍贵的文化记忆。

川剧如何演化而来?四川皮影戏有哪些特点?移民潮如何浸润这里的戏曲艺术?展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哪吒、铁镜公主、何仙姑、曹国舅……展柜中的一组四川皮影,造型生动别致,让人充分感受到民间曲艺在塑造人物上的深厚功底。

巴山蜀水间,羌笛、彝族月琴、藏族铜号、土家族盆鼓……明清时期,多民族的音韵交织共鸣,在川渝这片土地上世代回响,生生不息。56个民族在川渝地区都有居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土家族尤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孕育出他们缤纷绚烂的民族乐舞。展览最后一单元题为“多彩华章”,用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乐器展示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盛景。

大溪文化陶响器

传来五六千年前的“哗啦”声

先秦时期,乐舞已在巴山蜀水间悄然破土。

泥坯经烈火燔烧重获新生,周身光滑润泽,纹饰细腻精美,开孔设计巧妙。来自四川博物院的两个陶响器看上去像两只淡粉色的小网球,虽然由手工捏制而成,但制作技法相当成熟。球体上均匀分布几个小孔,空心的内部装有颗粒物,拿在手里可以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它们出土于巫山大溪文化遗址,距今五六千年,有可能是蒙昧时代先民们最早创造出来的乐器。

东汉陶说唱俑

反映古代四川人的乐观幽默

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陶说唱俑,是最能代表这一时期乐舞的文物之一。这尊俑蹲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嬉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极富感染力。其造型生动展现了汉代俳优表演者的职业特征,见证了汉代说唱艺术的繁荣和古代雕塑技艺的精湛,同时反映了古代四川人乐观幽默的地域文化特质。

展览为这尊俑设计了互动装置,站在屏幕前跟随音乐模拟打鼓动作,就能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现场体验汉代“节奏大师”的乐趣。

唐“襄”琴

曾被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收藏

巴蜀古琴艺术根植于千年雅乐传统,自唐代雷氏家族创立“雷琴”流派始,便以清越圆融的音色与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天下。展览展出了好几把名琴,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唐“襄”琴。这把琴为仲尼式,桐木制成,琴身上还镶嵌了翡翠。琴底项部刻有篆文“襄”字,表明这把琴曾被北宋大书法家蔡襄收藏,因此得名唐“襄”琴。

展览还专门布置了一处古琴演奏打卡区,观众可在此体验古琴演奏,感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清幽氛围。本报记者 袁云儿 文 金瑶 摄 张存 制图

观展提示

■地点:国家大剧院东展览厅

■展期:至8月17日

■票价:5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