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沪上74级艺术家:五十年舞台春秋,他后把坚守唱成了传奇!

发布时间:2025-07-13 17:18:36  浏览量:2

兰心大剧院的舞台灯光亮起时,台下响起一阵特殊的掌声。

不是为了某出戏的高潮,而是为了一群平均年龄过花甲的艺术家——沪剧名家茅善玉、越剧名家赵志刚、许杰,淮剧名家施燕萍,评弹名家秦建国……这些名字串联起上海文艺半世纪的记忆,他们有个共同的标签:上海文艺戏剧"74级"。

昨晚的解放日报文化讲坛上,这群"老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聊起五十年前的练功房、九十年代的下乡巡演、如今的戏曲进校园,字字句句都带着舞台烟火气。

一、1974年的练功房:300个孩子的艺术启蒙课

"那时的毯子功,是真往地上摔啊。"张民权的一句话,让在场人都笑了。

1974年的上海,7个文艺院团同时撒网招生。评弹团的老先生骑着自行车跑遍郊区县,沪剧院的老师蹲在中小学看孩子们唱国歌,就为挑出嗓子透亮的好苗子。最终300多个孩子被选进学馆,最小的才11岁,许杰就是其中一个。

学馆的日子像块严丝合缝的表。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喊嗓子,早饭是定量的馒头咸菜,上午练身段,下午学唱腔,晚上还要抄戏词。茅善玉记得自己练沪剧《罗汉钱》时,一个甩帕子的动作练了三个月,老师拿着尺子站在旁边,"手腕没转到位就打一下,现在看手上的茧子,都是那时候磨出来的"。

最特别的是"跨门学艺"。歌剧班的要学京剧的翻跟斗,评弹班的得练沪剧的咬字,连木偶剧团的学员都要跟着越剧老师学台步。"当时不懂为什么,后来才明白,艺术的底子是通的。"秦建国说。这种"打通壁垒"的教学,后来成了"74级"的标志性特质。

二、九十年代的寒冬:有人离开,有人把戏箱扛到乡下

"最惨的时候,剧团半年没演出,有人去开出租车,有人卖服装。"茅善玉说这话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

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市场剧变,给传统戏剧来了个"急刹车"。沪剧院的演出场次从一年几百场跌到几十场,越剧院的青年演员工资不够交房租。茅善玉带着团队跑苏州、吴江的乡镇,把舞台搭在菜市场旁、晒谷场上,"村民们提着菜篮子来看戏,演到伤心处,台下阿姨会扔上来糖糕,说'姑娘别哭,吃点甜的'"。

评弹的日子更难。秦建国记得1996年去无锡演出,台下只有7个观众,其中3个是工作人员。"但我们还是从头到尾演完了,弦师的手都在抖,不是冷的,是心疼这门手艺。"

留下来的都是"死心眼"。许杰当时在越剧院已经小有名气,有人劝他去影视圈试试,他摆摆手:"我11岁进学馆,老师教我的第一个动作是拱手,说'唱戏先做人',这坎过不去。"如今回头看,正是这三分之一的坚守者,成了后来戏剧复苏的火种。

三、今天的传承课:把老戏唱给00后听

"现在的小学生,知道《甄嬛传》,但未必听过《珍珠塔》。"许杰的退休生活比在岗时还忙。

他带着戏服走进小学课堂,教孩子们用越剧唱腔背古诗,把《梁祝》编成情景剧。有次在幼儿园,一个小男孩指着他的翎子问:"爷爷,这是奥特曼的武器吗?"他没生气,反而顺着说:"对呀,这是古代大侠的'光剑'。"那天的课堂,孩子们把"梁山伯"的唱段编成了拍手歌。

赵志刚的创新更"大胆"。他策划的"黄金50"系列活动,要把自己演过的30出戏手把手传给年轻演员。更让人期待的是全明星版《伪装者》,京剧的身段、越剧的唱腔、黄梅戏的小调全融在里面,7位梅花奖得主同台飙戏。"有人说我瞎折腾,"他笑着说,"当年袁雪芬大师把《红楼梦》搬上舞台,不也是'瞎折腾'?越剧本来就是流行文化,现在该换个模样流行了。"

好消息接二连三。上海戏曲学校的淮剧专业今年重启招生,报名的孩子比预期多了一倍;明年沪剧、越剧专业也要恢复,招生简章上印着茅善玉、赵志刚的签名。"当年我们是被老师'捡'回来的,现在该我们'捡'孩子了。"施燕萍说。

五十年的答案:戏比天大,薪火相传

讲坛最后,这群"74级"的老同学们并肩站在舞台上,灯光在他们鬓角的白发上流动。

诗朗诵的声音响起:"五十年初心不改,我们仍在路上。"台下突然有人喊:"茅老师,再唱段《罗汉钱》吧!"茅善玉愣了愣,随即清了清嗓子,熟悉的旋律在剧院里回荡,赵志刚拿起话筒接了两句越剧,秦建国的三弦也轻轻响起……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不是把老戏装在玻璃柜里,而是让它跟着时代呼吸。从1974年的练功房到今天的校园课堂,从菜市场的临时舞台到国际艺术节的聚光灯下,"74级"用五十年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会老去,只要有人愿意为它弯腰,为它坚守,为它唱到嗓子沙哑。

就像许杰说的:"我们这代人,前半生学戏,后半生传戏,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