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戚毕流派再响舞台:金静《血手印》《玉堂春》来袭,戏迷们准备吗

发布时间:2025-08-04 02:54:02  浏览量:1

“这段《法场祭夫》听得我汗毛直竖,金静老师一开口,活脱脱就是当年戚雅仙先生的味道!”后台私信里,一位越剧迷的留言道出了无数人的期待。6月30日至7月1日,三门大剧院将连续两晚被戚毕流派的经典旋律填满——《血手印》的悲怆、《玉堂春》的婉转,在戚派传人金静的演绎下,即将掀起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戏曲热潮。

一、黄金搭档的流派密码:为什么戚毕戏能火七十年?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舞台,有这样一对“神仙搭档”:戚雅仙的唱腔像江南春雨,绵密中藏着千回百转的深情;毕春芳的念白如松间清风,爽朗里带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当《血手印》中王千金在法场哭断肝肠,当《玉堂春》里苏三在公堂诉尽冤屈,台下观众总能跟着台上演员一起落泪、一起揪心。

这便是戚毕流派的魔力。不同于其他越剧流派的缠绵悱恻,戚派的“悲”从不靠声嘶力竭,而是用“欲说还休”的气口处理,把委屈藏在字缝里;毕派的“爽”也绝非粗声大气,而是用透亮的音色把人物的棱角唱得分明。就像《血手印》里“花园会”一段,王千金的羞涩与林招得的恳切,在两种流派的碰撞中活灵活现,难怪老戏迷说“听一遍就像看了场电影”。

从1957年首演至今,《血手印》《玉堂春》在舞台上唱了七十多年,光是戚雅仙、毕春芳两位大师就演了不下三百场。后来的传承人里,金静算是最“得精髓”的一个——她拜师戚雅仙时才16岁,不仅学唱腔,连先生捏手帕的小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有次排《玉堂春》,她为了唱好“苏三离了洪洞县”的颤音,对着录音反复练了三个月,直到嗓子哑得说不出话。这种近乎偏执的较真,让她的表演既有老一辈的风骨,又带着新时代的鲜活。

二、两出大戏的幕后:藏在水袖里的“细节杀”

“《血手印》的水袖要甩得‘恨’,《玉堂春》的水袖要抖得‘冤’。”金静在排练室里反复叮嘱年轻演员。这两出戏看似都是“冤情戏”,但人物的心境千差万别:王千金是为了守护爱情,哪怕赴死也要辨明真相;苏三则是在苦难里挣扎,每句唱词都带着对命运的不甘。

就拿《血手印》里的“法场祭夫”来说,有个藏在细节里的“催泪弹”:王千金捧着祭礼走向法场时,水袖要先轻轻搭在祭品上,再猛地甩开,这个动作既表现她的悲愤,又暗示“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决心。当年戚雅仙演这一段时,每次甩袖都能让前排观众跟着掉泪。金静传承这个动作时,特意加入了细微的停顿,让情绪爆发前多了层“欲哭无泪”的隐忍,有次彩排完,连乐队师傅都红了眼眶。

《玉堂春》里的“三堂会审”更见功力。苏三跪在公堂时,眼神不能直勾勾地盯着官员,而是要微微下垂,偶尔抬眼时迅速避开,这种“敢怒不敢言”的神态,把封建社会里底层女性的卑微与倔强演得入木三分。金静为了找到这种感觉,特意去博物馆看了明代女子的画像,发现那时的女子行礼时“眼观鼻,鼻观心”,于是把这个细节融进表演里,让苏三的每一个眼神都有了历史的重量。

这些藏在唱腔、身段里的“密码”,正是戚毕戏能穿越时代的原因。就像老戏迷常说的:“年轻时看的是热闹,中年时看的是人情,老了再看,全是人生。”

三、从舞台到生活: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也爱戚毕戏?

“00后组团看越剧”的话题去年冲上热搜时,很多人都在疑惑:节奏慢悠悠的传统戏曲,怎么突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在金静看来,答案藏在“共鸣”两个字里。

她记得有次演完《血手印》,一个穿汉服的小姑娘堵在后台,红着脸说:“王千金好勇敢,现在的女生也该这样,敢爱敢恨!”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把《玉堂春》的唱词改成rap,配上“苏三的逆袭”的字幕,点赞量破了百万。这些年轻观众未必懂戏曲的板眼,但能从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爱情的执着、对不公的反抗、对命运的抗争,这些从来都是不分时代的共鸣点。

为了让更多人走近戚毕戏,金静做过不少“大胆尝试”。她带着演员去大学开分享会,用弹幕互动的方式解析《血手印》的唱段;还在短视频平台上教大家学唱“毕派”的经典拖腔,评论区里满是“跟着金老师学唱戏”的留言。有个95后粉丝说:“以前觉得越剧是爷爷奶奶的专利,现在发现,原来老祖宗的故事这么带劲!”

这次三门大剧院的演出,剧组还特意准备了“沉浸式体验”环节:观众可以穿戏服拍照,后台还会展示《血手印》里的道具——那件缝补了二十多次的“素白衣裙”,是金静演了十年的“老伙计”。就像她说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是能摸到温度的生活。”

四、倒计时开启:这场演出藏着多少人的青春?

“还有3天!”戏迷群里,有人开始倒计时。家住杭州的陈阿姨已经买好了高铁票,她的包里装着1985年看戚雅仙演出时的戏票根,“那时候一张票才两块钱,现在能看金静演,就像圆了年轻时的梦。”上海的小伙子小周带着女朋友来,“她是第一次看越剧,我特意选了《玉堂春》,想让她知道,我们的传统戏比偶像剧还精彩。”

从1950年代的万人空巷,到如今年轻人举着荧光棒打call,戚毕戏走过的七十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金静说,每次谢幕时看到台下的白发与青丝交织,就觉得“传承不是重复过去,是让经典永远活着”。

6月30日晚7点30分,当《血手印》的前奏响起,当王千金的水袖划过舞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将开始。或许你曾在父母的收音机里听过这段旋律,或许你是第一次走进剧场,但无论如何,这场演出都在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好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就像戚毕流派的唱腔,只要有人唱,就永远有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