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舞新篇:山东大学学子以风筝为媒 架起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之桥
发布时间:2025-08-05 17:36:31 浏览量:1
2025年7月11日至25日,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赴山东省潍坊市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开展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乡村支教、企业访谈、传承人对话和博物馆调研四大模块,深入探索潍坊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童心绘鸢:非遗课堂播撒创新火种
在秦巴山区腹地的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实践团为60余名中小学生精心设计了一套以潍坊风筝为核心的特色课程。课程以“文化解码—技艺溯源—美术手作—创新设计”为主线,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文化认同感。
国学课堂上,团队成员以经典名著为引,通过动态时间轴展示风筝从春秋战国“木鹊”到唐宋“纸鸢”的演变历程。“风筝飞花令”环节中,孩子们竞相吟诵与风筝相关的诗词,累计40余首,“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名句在稚嫩嗓音中流转,让千年文脉得以生动延续。
理论教学后,实践团将课堂搬到户外。在简易工坊里,孩子们尝试用当地竹材制作骨架,当首批竹制骨架接连断裂时,团队成员及时引导孩子们观察竹材特性,五年级的学生浩浩结合“奶奶用桐油泡箩筐防裂”的生活智慧提出改良方案,大家立即实践:竹条浸桐油增强韧性,橡皮筋替代棉线绑扎,吸管剪段加固节点。七天后,一只朱鹮风筝在池河滩翩然升起,竹骨轻颤,窗纱绯红,尾羽缀满野菊花,引得芦苇丛中飞鸟惊起。
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传统非遗技艺通过童真的创意焕发新生。实践团不仅传授风筝制作技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朱鹮风筝翱翔天际的瞬间,既展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也预示着乡村振兴的未来。这些小小“非遗传承人”用双手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可以与时俱进、融入生活的活态瑰宝。
图为鸢舞新篇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解中国风筝(王艺静 供图)
匠心对话:非遗企业的守正与创新
为探寻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型,实践团专程赴“世界风筝之都”潍坊,对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和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两家代表性企业展开深度调研。
在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训亲自带领团队参观。生产车间里,老艺人们正全神贯注地制作传统沙燕风筝:竹篾在火烤中弯折出精确弧度,薄如蝉翼的绢纸经特制胶水裱糊,画师以矿物颜料勾勒祥云牡丹。“每根竹条的弧度都要精确到毫米,这是风筝飞得稳的关键。”王永训边介绍边调试示范。企业荣誉墙上,国际风筝节金奖、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等百余项认证,见证着匠心的传承。
更令团队成员震撼的是企业的创新实践。科技展厅内,王永训展示了为神舟十一号制作的“太空风筝”,它曾在太空遨游60天;融入声光电技术的“夜光凤凰”风筝在黑暗中熠熠生辉;与花灯工艺结合的“动态宫灯”风筝开创了非遗跨界新路径。“我们每年投入营收的15%用于研发,已获200余项专利。”王永训如是说。
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则展现了另一种发展模式。业务总监孙雷涛介绍,企业采用“三层空间”现代化管理:一楼负责创意集采,二楼专注设计落地、三楼主攻传统创新。在IP联名展区,LABUBU联名燕形风筝、喜茶主题风筝等创新产品琳琅满目。“我们与60余个知名IP合作,产品六成出口海外。”孙雷涛说。团队成员注意到,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赶制发往德国的订单,轻薄尼龙制成的“稻田驱鸟”风筝则专供日本市场。
两家企业的对比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像天成飞鸢那样坚守技艺本真,又要如永健风筝般勇于开拓创新。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正是非遗产业永葆生机的关键。在全球化浪潮中,潍坊风筝企业用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仅能活下来,更能活得好、走得远,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和文化名片。
图为天成飞鸢公司董事长王永训为鸢舞新篇实践团成员讲解(李馨悦 供图)
薪火相传: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
在深入调研潍坊风筝非遗传承的过程中,“鸢舞新篇”实践团专程拜访了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臻与杨红卫,聆听他们关于风筝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真知灼见。他们一位是半路出家的坚守者,一位是世家传承的创新者,却用不同的生命轨迹诠释着同样的文化担当。
韩臻的传承之路始于谋生,却最终升华为一种文化使命。2006年潍坊风筝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默默无闻的手艺人到文化传播的使者,她的经历印证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远意义。面对时代变迁,她既坚守着传统风筝的精湛工艺,又大胆融入现代元素,通过与潮流品牌的创意合作,让古老技艺换发新的生机。
杨红卫延续着五代人的传承使命,她的工作间里陈列着近百年的家传风筝。那些泛黄的绢面上,每一笔彩绘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作为世家传人,她不仅完整保存了传统制作技艺,更致力于将风筝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从航天主题的创新设计到校园传承的深耕细作,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担当。
在两位传承人的实践中,“非遗进校园”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与古老技艺的碰撞,留学生多元文化的视角与传统美学的交融,都在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这些生动案例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图为鸢舞新篇实践团成员与韩臻老师合影(徐琬沂 供图)
科技赋能:博物馆里的文化密码
潍坊国际风筝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座大型风筝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珍品2000余件,完整呈现了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千年发展历程。实践团在此展开为期2天的深度调研,从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到现代创新,全方位探寻风筝文化的传承密码。
团队成员沿着时间轴线,系统梳理风筝从军事工具到民间娱乐的演变过程。在战国展区,墨翟“斫木为鹞”的复原模型展示了风筝的雏形;唐宋展区陈列的宫廷纸鸢以繁复华美的纹样与细腻精巧的做工见证了技艺的成熟;明清展区则通过《清明上河图》互动投影,生动再现了市井放鸢的民俗盛景。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珍贵影像资料尤其引人注目,数百只形态各异的风筝在蓝天共舞的场景,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这项传统技艺的国际影响力。
科技展区呈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在VR体验区,团队成员戴上设备,模拟操控风筝在不同海拔、风力条件下的飞行状态;空气动力学展台通过动态模型演示,揭示风筝升力产生的科学原理;智能交互装置则让参观者通过手势控制虚拟风筝的飞行轨迹。
文创展区的调研为实践团提供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团队成员注意到,博物馆开发了多层次产品体系:既有面向大众的平价文创,如单价在10元到30元的笔记本、帆布袋;也有针对收藏者的高端作品,如百元以上的微缩传统风筝。更引人关注的是数字文创的尝试——通过AR技术,游客可以用手机“放飞”虚拟风筝,这种创新形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又符合现代人的体验需求。
此次博物馆调研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重要纽带。那些在VR技术中重获飞翔的古老纸鸢、在AR互动中跨越时空的传统纹样,都在诉说着一个道理——非遗保护需与时俱进,既要守住文化根脉,又要拥抱时代创新。真正的传承,是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融入生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图为鸢舞新篇实践团成员与游客体验VR技术(闵一焓 供图)
此次实践活动生动诠释了高校学子以专业之力服务乡村振兴的可实施路径。从支教课堂到产业调研,从文化传播到创新实践,山东大学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当青春智慧遇见传统文化,当高校资源对接乡村需求,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就能比翼齐飞,在新时代的蓝天绘就壮美画卷。鸢舞新篇,既是千年技艺的当代续写,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顾文然、孙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