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走廊里的轰鸣:谁给了“鬼火少年”撒野的底气?
发布时间:2025-08-06 14:00:17 浏览量:1
最近河南舞钢市河舞总医院的一段监控视频在网上炸了锅。画面里,几个打扮惹眼的年轻人骑着改装电摩,在医院门诊楼的走廊里横冲直撞,刺耳的电机轰鸣声混着嬉笑打闹声,把本该安静肃穆的就医环境搅得一团糟。视频里能清晰看到,走廊里还有不少穿着病号服的患者,有的被吓得往旁边躲闪,有的老人扶着墙壁半天没缓过神,而那几个“鬼火少年”却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甚至还故意加速甩尾,留下一地嚣张的痕迹。
这段视频让人越看越窝火。医院是什么地方?是救死扶伤的场所,是病人休养的港湾,哪怕是健康人走进医院,都会下意识放轻脚步、降低音量,生怕打扰到需要安静的患者。可这几个少年倒好,把医院走廊当成了他们的“赛车场”,把别人的安危当成了他们取乐的背景板。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不懂事”,而是对公共秩序的公然践踏,对他人安全的极端漠视。更让人费解的是,不少网友看完视频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河舞总医院难道没有保安吗?哪怕保安一时制止不了,难道还不能第一时间报警吗? 这个疑问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医院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患者群体普遍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安全保障本应是重中之重。可从视频呈现的情况来看,整个过程中始终没见到保安的身影,直到少年们骑够了扬长而去,也没看到任何工作人员出面阻拦。这种“真空状态”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先来聊聊医院的安保责任。按照常理,正规医院都会配备专门的安保团队,门诊楼、住院部这些重点区域更是应该有保安巡逻值守。尤其是在工作日的白天,医院人流量最大的时候,安保力量理当更加充足。可河舞总医院的这段监控里,从少年们骑车进院到在走廊里肆意狂飙,再到最后离开,这段时间里别说保安了,连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都没出现。难道医院的保安都在值班室里“闭目养神”?还是说医院根本就没按规定配备足够的安保人员?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值班的保安临时有事走开了,医院的监控系统总该发挥作用吧?现在哪个正规医院不是全方位覆盖监控摄像头?监控室里的值班人员难道没看到走廊里的混乱场面?就算保安人数不够,或者担心直接制止会引发冲突,那最基本的报警操作总该会吧?拨打110不过是举手之劳,警察赶到现场用不了多长时间,完全能及时制止这种危险行为。可现实却是,直到少年们骑着眼看要散架的电摩消失在医院门口,都没见到任何处置措施的迹象。这种“不作为”背后,到底是管理上的疏忽,还是责任心的缺失?
再说说这几个“鬼火少年”的问题。这些骑着改装电摩招摇过市的年轻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令人头疼的存在。他们追求刺激,无视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超速、逆行、飙车是家常便饭,现在更是把歪心思打到了医院头上。为什么他们敢这么肆无忌惮?一方面是法律意识淡薄,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医院这种公共场所追逐竞驶,已经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造成他人受伤或者财物损失,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另一方面,也是长期以来对这类行为的监管力度不够,让他们觉得“就算闹了也没啥大不了”,才敢一次次挑战公共秩序的底线。
回到医院的管理问题上,河舞总医院作为当地的重要医疗机构,肩负着保障市民健康的重任,而保障就医环境的安全有序,是履行这份责任的基本前提。这次事件暴露出的不仅仅是保安的缺位,更可能是整个医院安全管理体系的漏洞。比如,医院的大门是不是随便什么车都能进?外来人员进入门诊楼有没有最基本的询问和引导?发生突发事件后,工作人员有没有明确的处置流程?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不解决好,下次可能就不是“鬼火少年”飙车这么简单了,万一出现更严重的安全事故,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有网友猜测,可能是医院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心制止冲突后引发更大的麻烦,或者怕报警处理会影响医院的“形象”。这种想法简直是本末倒置。医院的“形象”从来不是靠回避问题、息事宁人换来的,而是靠专业的诊疗水平、贴心的服务态度和安全的就医环境树立起来的。连患者的基本安全都保障不了,连破坏秩序的行为都不敢制止,这样的医院怎么可能赢得患者的信任?相比起“形象受损”,患者的安危、公众的感受才是更应该放在首位的。事件曝光后,当地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涉事少年及其监护人也受到了相应的批评教育和处罚,河舞总医院也公开道歉并表示会加强安保管理。但这些后续的处理,更像是事件发酵后的“亡羊补牢”。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医院走廊本不该响起电摩的轰鸣,患者的安宁本不该被肆意打扰。这次河南舞钢的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公共安全管理中的漏洞,也提醒我们:任何时候,安全都不该是“选择题”,责任都不能是“空白区”。希望河舞总医院的道歉和整改不是说说而已,也希望所有公共场所都能引以为戒,把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别再让“为什么没有保安”“为什么不报警”这样的疑问,一次次出现在公众的追问里。毕竟,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正安全、安心的就医环境,而不是事后的惋惜和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