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丨泥拉坝湿地:从高原秘境到国际舞台的生态守护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1:44  浏览量:3

75载雪域长歌,75度山河焕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际,巍巍贡嘎见证高原巨变,滔滔大渡奔涌奋进豪情。值此历史时刻,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别策划“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专栏,与全州110万各族儿女共溯团结史诗,同绘时代新卷。

本栏目将聚焦历史回眸、发展成就、人物风采、未来展望,共同开启这场穿越7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甘孜大地以更坚定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好推进甘孜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泥拉坝湿地:从高原秘境到国际舞台的生态守护之路》。

盛夏的色达高原,绿意铺展至天际。海拔4180米的泥拉坝湿地,如镶嵌在雪山脚下的一块碧玉。黑颈鹤优雅踱步,藏原羚悠闲觅食,斑头雁掠过如镜的湖面。这片壮美的高原内陆湿地,是长江上游雅砻江与大渡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更是“中华水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23年2月2日,在第27个世界湿地日,它正式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县级自然保护区。

与时间赛跑:从认知刷新到成功申报

通往泥拉坝湿地的山路颠簸起伏,色达县林草局湿地股工作人员苏久鹏对窗外的垭口再熟悉不过。这位2020年调入林草局的色达本地人,早已与湿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翻过垭口,看到无垠的绿野,那种震撼难以言表。”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将亲历一场紧张的“国际认证”攻坚战。

2022年7月,一则消息让色达林草系统迅速动员起来: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的截止日期仅剩不到三个月!苏久鹏被紧急派往湿地核心区,任务是在五天内为申报视频拍摄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画面。彼时,团队将重心放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上,视其为湿地最珍贵的名片。

苏久鹏和拍摄团队争分夺秒地追踪着黑颈鹤的身影。就在紧张拍摄过程中,一个意外收获悄然降临:无人机镜头里,两只成年黑颈鹤身后,竟跟着两只毛色黄黑相间的幼鸟!“以前一直认为这只是迁徙中转站。”苏久鹏回忆道,“幼鸟的发现铁证如山地证明泥拉坝不仅仅是黑颈鹤迁徙的中转栖息地,更是黑颈鹤稳定的繁殖地!”这个珍贵画面瞬间点燃了团队的希望,成为申报材料中极具说服力的核心素材。

然而,真正的认知跃迁发生在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派出的专家团队抵达色达后的实地考察中。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田昆听取了幼鸟发现的汇报,肯定了其价值,但在深入湿地核心区、行至一处巨大的自然塌陷区时,田昆看到塌陷区内黝黑的沉积物,语气中难掩激动:“你们这个湿地最珍贵的资源不是黑颈鹤,是泥炭!这是煤炭的前身,又叫做‘黑色黄金’,它的碳汇能力是森林草原的好几倍!”现场测量显示,仅塌陷处裸露的泥炭层深度就有三米多,初步估算整个湿地泥炭储量高达500多万吨。田昆的建议非常明确:泥炭的巨大生态价值(尤其是碳汇功能)应成为申报材料的核心优势和独特亮点。

申报方向在专家指导下迅速调整。局领导带队全力完善申报文本,与此同时,苏久鹏带领拍摄团队紧急调整方向,镜头不仅继续捕捉湿地内的珍惜动植物,更重点聚焦泥炭资源的地质形态、分布特征以及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黑颈鹤幼鸟的发现证明了其作为栖息地的卓越生态功能,而泥炭的揭示则将其价值提升到全球气候调节的战略高度。从材料重写到视频剪辑,团队硬是在三个月内,将这两项关键发现有机融合,完成了申报冲刺。2023年2月2日,从杭州举办的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传来喜讯——泥拉坝湿地成功入列《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扎根一线的守护:网格化巡护与牧民意识的觉醒

湿地深处,泥朵镇东然村身兼生态护草员和湿地巡护员的根地,提着麻袋和铁钳,缓步往湿地深处走着。她的巡护时间相对灵活,但总能在半天内完成网格责任区的巡查——或徒步,或骑车。“看到垃圾就捡,发现火险隐患要及时处理,遇到放牧的老乡也要宣传保护政策。”冬季严寒,摩托车是主要代步工具;夏季牧场活动频繁,徒步则能更细致观察。像根地这样的巡护员,构成了湿地最前线的守护网络。他们由各村组织,或单独行动,或组团巡查,频率从一天一次到两天一次不等,默默守护着这片“高原绿肾”。

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正悄然渗入世代居住于此的牧民心中。在湿地边缘的牧场,牧民秋央降错坦言,几年前听说要“减畜”、恢复草场,心里充满抵触:“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放牛,为什么现在不行了?”转变始于持续的政策宣讲和看得见的生态补偿。如今,泥拉坝湿地每年向涉及的2个乡14个村1302户牧民发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40万元。“虽然每户一千多块不算巨款。”秋央降错说,“但草场肉眼可见地变绿了,水鸟多了,连黑颈鹤都能在这里生儿育女了。我们得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个家。”

挑战依然严峻。过度放牧、采挖药材(如虫草、贝母)与湿地保护的矛盾亟待化解,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消融、地下水位下降更带来长期压力。“生态补偿是基础,”苏久鹏直言,“但根本出路在于转变观念,寻求科学的平衡点。”探索“退牧还草”、发展替代产业等长远措施已纳入规划。

机制护航:从“六挂钩”到五年规划

如何让湿地保护行稳致远?色达县构建了一套务实的制度体系。在湿地所在的泥朵镇,“六挂钩”机制将保护责任层层压实:县财政将公益林补偿资金、生态修复项目申报资格与乡镇发生的林草资源破坏案件数量直接挂钩,发案即按比例扣减资金;实行“一案三查”,确保责任追究到位;护林员补助、干部评优评先资格也与保护成效紧密关联。“过去觉得环保是林草局的事,现在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老百姓,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积极性都变高了,可以说是形成了生态保护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泥朵镇党委书记秋机表示。

更精细的管理体现在“县—乡—村—户”四级网格化管护责任体系中。全县签订1302份责任书,35万亩湿地实现常态化监管。一支由林草、公安、检察等多部门组成的泥拉坝湿地联合巡护队定期行动,既清理垃圾、制止违规行为,也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生态保护是持久战,修复治理需久久为功。”色达县林草局局长降拥彭措展望未来。投资数千万元的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部分已完工;一份聚焦栖息地生境修复、冲蚀沟治理、有害生物防治、湿地及草原植被恢复和污染治理的五年规划正在报批;以泥拉坝国际重要湿地为样板,全县湿地保护率将进一步提升。“我们接下来将深化生态修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强化监测与管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时掌握湿地生态变化;此外,我们还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产业,探索‘保护-利用-受益’的良性循环模式。”降拥彭措说。

夕阳为泥拉坝广袤的草甸与蜿蜒水系镀上金辉,展开一幅动人的高原生态画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掠过天际,飞向栖息地,成为这片净土最灵动的注脚。从放下牧鞭、手持麻袋参与巡护的牧民,到奔忙在湿地一线的守护者苏久鹏,再到擘画长远蓝图的决策者,落实州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共识,已在色达高原深深扎根。泥拉坝湿地的生动实践,正是甘孜州向着“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甘孜”新篇章迈出的坚实一步。

全媒体记者/ 2025贡嘎融媒践“四力”新闻采访行动第三团编辑/ 刘睿娟校对/ 卢雪英责编/ 毛莉泓
审核/ 肖宵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