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露泣新梅处,袖舞春风时——谢偃《踏歌词》(其一)品读

发布时间:2025-07-03 18:18:21  浏览量:3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
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
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作者掠影:

谢偃(?—643),由隋入唐之文苑清音。精于辞赋,与李百药并称“李诗谢赋”。其诗承六朝宫体之绮丽余韵,复启盛唐气象之清新华章,如缀于古典诗藤之上的早春新蕊,露华初泫,暗香潜度。

逐句探骊: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

起笔“娇”字:春光骀荡,楼台(春台)沐于和煦之中,愈显其明媚娇娆。“娇”字拟人,顿使无情台阁生妩媚。

续笔“泣”字奇:初凝之清露(新露),悬于乍放之梅蕊(新梅),晶莹欲坠,似含哀婉清泪。“新”字双叠,露之清冽、梅之鲜嫩,交织出哀而不伤的初春情韵。

“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参差吐”见生机:枝头新叶错落萌发(参差),一个“吐”字,尽显草木挣脱束缚、奋力生长的勃勃之势。

“重叠开”状秾丽:繁花竞相绽放,层叠掩映(重叠),一个“开”字,舒展如画,写尽春意之烂漫与丰盈。

复沓生韵:“春”“新”二字再现,非觉重复,反似丝线穿梭,织就韵律回环的锦绣春帷。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词眼双璧,境界全开):

上句“花影飞”:黄莺倏然掠过花丛,其疾飞之姿,竟牵动地上摇曳花影,似与之同“飞”而去!以视觉之错觉捕捉动态瞬间,光色流转变作永恒诗行。

下句“歌声度”:远处踏歌之声袅袅传来(歌声),一个“度”字化虚为实,歌声宛若桥梁,引逗飞鸟(鸟)翩然“来”聚。听觉通乎视觉,物我欣然相契,天人感应之境豁然开朗。

“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倩看”邀赏:诗人轻唤观者(“倩”),共睹那漫天飞舞的杨花柳絮,洁白轻盈,恍若飘飖之雪(飘飖雪)。

“何如”设问:此自然造化之飞雪曼妙,可及得上(何如)美人旋舞时长袖(舞袖)回风流转之姿?一问轻抛,意蕴千钧,自然天工与人文匠心孰美之哲思,悠然回荡。

全文赏析:

谢偃此词,尺幅千里,于四十言间蕴三重春之华章:

一重:文字如织,复沓生春律。

“春”字四现,“新”字三出,如经纬交织于全篇。其妙非在堆砌,而在空间之流转:由宏观春台远景,推至新梅近观,再展为春叶新花之蓬勃;更在动态之演进:自静景之“娇”、“泣”,渐入萌动之“吐”、“开”,终至疾飞之“飞”、“度”、“回”。辅以“娇”、“泣”、“吐”、“飞”、“度”、“回”等点睛动词,字字珠玑,织就一幅韵律灵动、生机盎然的春日长卷。

二重:通感破界,声色化灵境。

“花影飞莺去”——视觉之影,因莺飞而具动态错觉;“歌声度鸟来”——无形之声,化有形之桥引鸟自来。十字之间,感官界限消弭,莺影携香,歌韵引羽,构建出一个声光交织、物我相融、天人感应的灵性世界。此等笔法,已遥遥开启盛唐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李白“春风语流莺”之空灵妙境。

三重:哲思轻叩,雪袖问大美。

尾联以杨花喻雪(飘飖雪),复以雪拟舞袖(舞袖回),匠心独运地将自然之姿(杨花飞舞)与 人文之美(长袖善舞)并置诘问。“何如”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重若千钧。非为强分高下,而在引发对造化天工与人类匠心、自然野趣与艺术雕琢之永恒思辨。于宫廷词常见的绮丽表象下,透射出初唐诗歌迈向盛唐的哲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