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 | 万吨巨桥“空中芭蕾”幕后的决胜战
发布时间:2025-08-07 14:24:41 浏览量:4
5月27日11时,冀中平原骄阳似火,两座各重3.5万吨的我国首座跨越南水北调的特大桥历时102分钟在16米高空以毫米级精度精密转体对接,上演“空中芭蕾”,刷新国内跨越南水北调转体桥施工纪录。这项石家庄市战略工程背后,凝聚着中冶交通衡昔高速项目建设团队18个昼夜的极限攻坚。
5月9日,距离跨越南水北调的特大桥转体节点仅剩18天,摆在衡昔高速项目部指挥长吕康面前,是施工现场脚手架密如蛛网,迎宾道路被一处未迁改的光缆拦腰截断,现场观摩场地尚未清理等诸多难题。党建会议室内这位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党旗下发出全线攻坚的动员令:“这是石家庄市战略工程,是未来冀晋两省交通要道,党员干部要冲锋在前,党旗要插在攻坚最前线!”
极限攻坚,啃下“硬骨头”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项目党支部迅速组建6个突击组,刚加入团队3天的党支部书记孟广博及二分部经理赵永昱建立“时级别”调度机制,及时为施工现场排忧解难。现场布置组长党员杨更伏带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及150多名工人,用11天拆除5000余平方米脚手架及模板,12台运输车昼夜穿梭转运建材及周转材料,用3天时间硬是在泥泞中辟出8000平米的观摩场地,诠释着“与时间赛跑”的深刻含义。凌晨三点出现在监控镜头下的身影,是二分部常务副经理张莹与二分部总工程师孙亚飞修正数据,此时指挥部墙上的倒计时已指向“剩余15天”。
技术创新,化解施工难题
面对单座3.5万吨的转体重量和南水北调零污染的硬性要求,技术团队排除了常规全线挂篮施工对干渠水质的污染及施工工期的影响弊端,采用先在干渠两边整幅支架现浇后转体的工艺,通过37次模拟计算确定施工方案。总工程师胡谋华带领团队建立包含36个监测点的数据系统,实施5°试转检测和3轮压力测试,确保转体速度、倾角等参数全程受控。
“每个传感器都是安全阀”,监控中心的技术骨干通过北斗系统实时校核桥体姿态,每30秒更新应力数据。当两段桥体以每分钟约0.75度的速度平稳旋转时,对接误差始终控制在1.5毫米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细致摸排,保障施工安全
横亘迎宾通道的光缆涉及3个乡镇、5家产权单位,协调组长周文阳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137条协调信息。这位东北汉子连续15天蹲守县征拆指挥部,终于在27日7时完成最后一根光缆迁改。当第一辆观摩车辆顺畅驶过时,他倚着白杨树沉睡的身影,成为攻坚群像中最动人的画面。攻坚期间,安全监督组累计排查整改隐患36项,后勤团队日均配送200多份餐食。当转体成功的提示音响起,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全体参建者最好的褒奖。
在8000平方米观摩场地上,来自9家观摩单位的代表共同见证了中国基建的新跨越。当钢铁长虹横跨“南北水脉”,它不仅打通了地理天堑,更彰显着中国工程建设者攻坚克难、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担当。
“转体成功只是新起点,未来的路还要踏踏实实地走。”项目指挥长吕康望着插着鲜红党旗的桥体说道。作为国家水网与路网交织的战略节点,该工程将承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时代使命,通车后,将极大地缩短冀晋两省的通行距离,车速预计提高70%,年均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相当于再造800亩森林。中冶交通的建设者们以智慧为笔,以绿色为墨,用初心与担当,为实现中国中冶“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