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行吟:山水无言,酸味长萦
发布时间:2025-08-08 21:56:19 浏览量:2
黔地的山,是大地隆起的脊梁,嶙峋而陡峭;黔地的路,是缠绕山腰的丝带,盘旋而曲折。此番入黔,车轮碾过千峰万壑,每一步前行,都仿佛踏在父母未能亲至的遗憾之上。他们的身影,被家中那方安稳的天地所牵绊,留在了电话线那端絮絮的叮咛里,留在了我背包中沉甸甸的、却无法共赏的风景照上。
梵净云阶:仰望中的缺席
立于梵净山脚,仰望那刺破青冥的红云金顶与老
金顶,殿宇悬空,恍若云端仙境。缆车将我们送至山腰,省却了最险峻的攀爬,然而那通往金顶的“金刀峡”石阶,窄如悬梯,一侧深渊万丈。我立于峡口,铁索冰凉。父亲若腿脚灵便,定会执意挑战,他骨子里那份不服输的劲头,曾带我翻越过多少人生的“山峰”?母亲则会担忧地攥紧我的手,一如儿时。此刻,只有山风呼啸,吹得衣袂猎猎,吹不散心中那份“欲登临而代亲观,却知高处非亲所能及”的复杂心绪。最终,我们止步于观景台,看孤峰傲然。那份遗世独立的壮美,带着一种难以触及的清冷。手机拍下的照片再清晰,又如何能传递这云巅之上,风穿胸臆的凛冽与浩渺?这份壮丽,终究只能隔着屏幕,成为父母眼中一声遥远的惊叹。
黄果雷鸣:轰鸣里的静默
黄果树瀑布的轰鸣,是天地间最雄浑的乐章,未近其身,已震得胸腔共
鸣。巨大的水龙自断崖奔泻而下,义无反顾地撞击着深潭,粉身碎骨,腾起弥天水雾,在阳光下幻化出瞬间的虹霓。立于观瀑亭,水汽扑面,冰凉沁骨。震耳欲聋的声响淹没了所有言语。我凝望着这永恒不息的奔腾与坠落,心中却异常安静。母亲若同游,定会惊叹于这自然的伟力,却又会因湿滑的路面和轰鸣的水声而微微蹙眉,父亲则会努力寻找一个既能观瀑又相对平稳的角落,他腿脚的旧疾,最忌湿寒与久站。这水的壮烈与永恒,此刻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局限与流逝的无奈。轰鸣是瀑布的,静默是我内心的。飞溅的水沫沾湿了镜头,也模糊了眼前这本该由世间至亲共享的惊世奇观。
西江星河:璀璨下的疏离
当暮色如墨汁般浸染了雷公山的轮廓,西江千户苗寨的灯火,便如被惊醒的星群,次第点亮。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从山脚一直堆叠到云雾缭绕的半山腰,此刻化身为一条倒悬于人间的璀璨星河。美得惊心动魄,美得近乎虚幻。沿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蜿蜒而上,两侧木楼里飘出酸汤鱼的辛香与米酒的醇厚。银饰店门口,錾刻的银光在幽暗中闪烁;蜡染坊中,靛蓝的布匹悬挂如瀑,描绘着神秘古老的图腾。有苍凉的苗歌从深巷传来,古调悠扬,像是山风在吟诵着千年迁徙的史诗。这灯火辉煌、游人如织的“人间烟火图”,却在我心底投下一片疏离的影。那高悬的灯火下,每一扇窗扉后,是否也锁着寻常人家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
这盛大的、被精心展示的“原生态”,是否也包裹着苗家儿女面对时代洪流时,那份欲说还休的乡愁与身份认同的惘然?璀璨星河在头顶流淌,心绪却沉入山涧的凉夜,轻盈的欢愉下,是触碰异质文化时那难以名状的隔膜与淡淡的寂寥。
双河幽邃:时光的冷眼
沉入绥阳双河洞的幽暗腹地,如同跌入时光的褶皱。巨大的石笋、悬垂的钟乳、幽蓝的边石坝池、剔透的卷曲石……在微弱的光束下,呈现出地心深处的鬼斧神工。水滴声在无边的寂静中被放大,宣告着以“万年”为刻度的缓慢生长。指尖触碰冰凉如玉的石壁,那几乎停滞的进程,是大地无声的耐心。在这凝固了时光的迷宫里,个体生命的短暂被凸显到极致。父亲日渐蹒跚的步伐,母亲偶尔的腰腿酸痛,在这百万年形成的钟乳石面前,显得如此真实而脆弱。地穴的幽深与恒久,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着人类肉身无法回避的局限与衰老的必然。行走其间,每一步都踏在对父母年迈身体的深切感知上,那未能同游的遗憾,也如这洞中的水滴,带着一丝凉意,悄然渗入心底。
镇远遗韵:河畔的酸、歌与未圆的月
舞阳河以一道温婉的“S”形,将镇远古镇轻轻揽入臂弯。白日,在镇远博物馆古老的梁柱间穿行,泛黄的旧照、斑驳的商船模型、褪色的苗绣,无声讲述着“水陆都会”的千年沧桑。那些展示旧时生活的场景——织布的机杼、挑水的扁担、行商的马鞍——总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流逝的光阴与沉寂的往事,也牵出一缕物是人非、逝者如斯的轻愁。
然而,镇远的魂灵在夜晚苏醒。我们寻得临河一处敞轩,木桌就支在清凉的石阶上。一
锅翻滚的酸汤鱼端上桌来,红艳的汤底“咕嘟”作响,酸香裹挟着木姜子独特的辛烈气息,霸道地钻入鼻腔。鱼肉雪白,浸透了这黔地最炽热的灵魂之味。紧接着是酸汤牛肉,醇厚的牛腩在酸爽的汤中炖煮得酥烂,与当地特有的软糯小土豆同煨,吸饱了汤汁精华。这“酸”,是贵州深入骨髓的滋味哲学——它不似江南之甜腻,不若北地之咸鲜,它带着山野的粗粝与直爽,是发酵后的智慧,是时间赋予的锋芒,是生活本真的、不加掩饰的滋味。初入口,是尖锐的刺激,旋即化为一种奇异的通透与酣畅,仿佛能涤荡五脏六腑的浊气。它让人皱眉,更让人上瘾。正如人生况味中的各种遗憾,初时如尖刺,哽在喉头,细细咀嚼,却化入血脉,成为生命底色里一种深沉的回味。
米酒温润,悄然滑入喉中,点燃了微醺的暖意。邻桌的旅人兴起,吉他的弦音在河风中飘荡,不成调的歌声带着醉意与欢畅。不知是谁先应和,渐渐地,我们也放开喉咙,唱起记忆深处熟悉的旋律,“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快乐起来的理由……”跑调也好,忘词也罢,笑声惊飞了岸边休憩的水鸟。舞阳河默默流淌,墨玉般的河面倒映着两岸朦胧的灯火,也承载着这河畔肆意的歌声、杯中晃动的酒影、酸汤锅里升腾的热气。这一刻的恣意与凉爽是真实的,滚烫的酸烈、微醺的酣畅、忘情的歌唱、拂面的河风……然而,在这本该最圆满的烟火人间图景里,心尖却始终萦绕着那一丝无法消弭的“酸”——是酸汤鱼直冲顶门的刺激,更是心底无法填补的微凉空缺。这热闹中的缺失,像酸汤里最后那抹悠长的回甘,初尝是爽利,细品却牵出一缕绵长的怅惘。
遵义回响:历史的重量与无声的告慰
走进遵义博物馆肃穆的展厅,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作战地图、磨损的军号、草鞋、带着弹痕的军衣……1935年的寒冬仿佛在此凝固。那些年轻的、疲惫的、却眼神坚定的面孔,在黑白照片中无声诉说着信仰与牺牲的重量。我久久伫立在展柜前,想象父亲若在此,这位经历过岁月风霜的老人,定会神情凝重,或许会指着某处战略部署,讲述他理解的历史转折;母亲则会为那些年轻战士的艰苦而动容。此刻,我默默承接这份历史的惊心动魄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这历史的重量,无形中消解了些许个人的遗憾,化作一份更深沉的、对生命韧性与局限的认知。
归途:土豆的温厚与酸味的长萦
车轮驶离黔地,群山在暮霭中渐次模糊。背包里,塞满了当地的特产:各种土豆制品——酥脆的薯片、软糯香甜的土豆粑粑、香辣可口的洋芋丝。这朴实的块茎,深埋于黔地红土,吸吮着山岚雨露,最终化作百变滋味,温厚而踏实,如同父母无言的爱与牵挂,是漂泊途中最安稳的慰藉。
然而,口中反复咀嚼的,终究是那贯穿旅程的“酸”——酸汤鱼的辛烈醒神,酸汤牛肉的醇厚酸爽,镇远河边那杯伴着歌声入喉、最终化为心底温热的米酒的微酸,以及那深藏于每一帧壮丽风景背后的遗憾之酸。这酸,是黔地山水赋予我的独特印记。它不单是舌尖的刺激,更是一种生命的隐喻:人生百味,岂能尽如蜜糖?那因爱而生的遗憾,那面对自然伟力与生命局限时的怅惘,那短暂欢聚后必将到来的离别……种种况味,皆可入“酸”。
这“酸”,是贵州大地的魂魄,它不回避生活的粗鲁,以发酵的智慧将其转化为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尖锐,却也通透;它刺激,更引回味。如同此行,我们听过的雷鸣、仰望过的星河、触摸过的时光之石,连同那河畔的歌声与酸汤的滋味,都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脉。这份旅程,因思念而发酵,最终酿成心底一坛醇厚而微酸的老酒——它提醒我山水的壮阔与生命的珍贵,更让我懂得,有些风景,纵然无法携手同至,那份替他们行走、替他们感知的心意,以及归家后围炉夜话、分享见闻的温暖,亦是人间至味。黔地的酸,终究在心底沉淀为一份悠长的回甘,那是山水无言的回响,更是最深切、最温柔的懂得。(邵阳市北塔区 刘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