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场舞到晨练,老年人健身易踩的十大误区!中医专家教你科学避坑
发布时间:2025-08-08 23:14:40 浏览量:3
2025年8月8日是第17个“全民健身日”。运动健身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越来越多老年人加入“健身大军”。但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如肌肉流失、关节退变、平衡能力下降),若健身方式不当,反而可能受伤。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中医师岳涛总结了老年人常见的“十大健身误区”,帮大家“科学健身,不伤身”。
误区1:运动越“卖力”效果越好
很多老人觉得运动健身要多“卖力”才叫锻炼,比如追求健步走的步数、跳高强度广场舞等等。但是,一般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相对年轻人要弱,高强度运动锻炼易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还可能拉伤肌肉、磨损关节。
建议老年人多选择“温和持久”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每次30分钟左右,微微出汗、不喘粗气且无不适感即可。
误区2:每天练才“勤快”,停一天就“退步”
有些老人坚持“全年无休”健身。但是,肌肉和关节需要修复时间,过度训练会导致慢性疲劳,反而降低免疫力,诱发肌腱炎、滑膜炎。建议每周练4-5天,留1-2天休息。
误区3:广场舞“随便跳”,动作越花哨越“锻炼”
广场舞是很多老人的健身首选,但有人盲目模仿高难度动作。老年人关节软骨退化,深蹲(膝盖超过脚尖)、跳跃会增加膝关节压力;快速转体可能扭伤腰椎或颈椎。建议选动作缓慢、幅度小的舞曲,避免膝关节过度弯曲、突然扭腰转头等动作,跳15分钟最好歇5分钟。
误区4:“爬山/爬楼”能“健膝”,天天爬才“硬朗”
不少老人认为“爬楼、爬山能练腿劲、壮膝盖”。殊不知膝关节过多承受体重的压力,反复摩擦会加速软骨磨损,诱发骨关节炎。建议用“平地快走”代替爬山爬楼,或选择有电梯时坐电梯,下楼比上楼更伤膝,尤其要注意。
误区5:“倒走”能治腰突,走得越多越好
有些老人听说“倒走能锻炼腰背肌”,于是坚持每天倒走半小时,甚至在不平的路上倒走。
岳涛介绍说,倒走确实能激活腰背肌,但老年人平衡能力差,视力、反应速度下降,易踩空摔倒,导致骨折或腰扭伤。若想练腰背肌,在医师指导下练习“靠墙站”(后背贴墙,头、肩、臀、脚跟贴墙,每次5分钟),相对更加安全。
误区6:晨练“越早越好”,天不亮就出门
“早睡早起”的老人习惯凌晨5点就去公园锻炼,觉得“空气好、人少清净”。
但是早晨气温低,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易诱发血压骤升(尤其高血压患者);若遇雾霾天,还会伤肺;空腹晨练还可能低血糖、头晕。
建议等日出后(6-7点)再锻炼,出门前喝杯温水、吃块饼干,避免空腹;雾霾天改在室内练八段锦。
误区7:“空腹锻炼”燃脂快,瘦得更明显
有些老人为“减肥”,早上不吃饭就去快走、跳操,表示“空腹练完更轻松”。
老年人肝糖原储备少,空腹运动易导致血糖过低,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甚至晕厥;还可能因能量不足,运动时“借力”损伤关节(如膝盖内扣)。建议锻炼前1小时吃点“慢碳”(如半块馒头、1小把坚果),练后半小时再吃正餐。
误区8:运动后立刻“急刹车”,停下来就坐
有些老人刚跳完广场舞或快走结束,直接坐下歇着,觉得“累了就得赶紧休息”。
突然停止运动,易导致头晕、乏力;肌肉紧张未放松,还会酸痛僵硬,甚至抽筋。建议运动后做“整理运动”:慢走5分钟,甩甩胳膊、踢踢腿,再揉揉大腿、小腿肌肉,帮助血液回流。
误区9:盲目学“网红健身法”,别人练啥我练啥
有些老人刷到年轻人练“平板支撑、臀桥、拉伸劈叉”,觉得“跟着练能练核心、拉筋”。殊不知平板支撑对腰腹力量要求高,老年人核心弱,易塌腰伤腰椎;劈叉可能拉伤大腿内侧韧带,甚至导致关节错位。
建议选“老人专属”运动,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太极云手,动作缓慢、强调“意守气行”,更适合身体节奏。
误区10:运动受伤“忍忍就好”,贴膏药、揉一揉就行
有些老人扭了腰、膝盖疼,却认为“小伤不用看医生”,自己贴膏药、使劲揉,甚至“继续练,练开了就不疼了”。
殊不知,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可能掩盖骨折、韧带撕裂等严重问题;急性损伤(如扭伤24小时内)揉按会加重出血肿胀,膏药若含麝香、红花,还可能刺激皮肤。
建议老年人受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就医。
老年人健身,核心是“安全第一、循序渐进”。若运动后出现持续疼痛、肿胀加重、活动受限,别犹豫,及时到医院推拿科或骨科就诊。全民健身日不仅是“动起来”,更是“科学动、健康动”。愿每位老年朋友都能避开误区,享受运动的快乐,用中医智慧守护关节和肌肉,练出“老当益壮”的好身体。
通讯员 杨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