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非遗守艺人 | 铜梁龙舞梁志春:“舞”活了文化,更“舞”美了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11 10:36:04 浏览量:2
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上,两条数百米长龙腾空而起,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弧线,翻转腾挪间,让世界看到铜梁龙舞的惊艳。这其中一位龙头的表演者正是梁志春。
2025年,梁志春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从最初接触龙舞,到摘得全国舞龙锦标赛金奖,再到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0年来,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始终坚守着对铜梁龙舞的传承与弘扬。
我们与梁志春的采访约在仲夏的一个上午。他身高虽不高,身体却十分硬朗健硕。碰面时,他刚游泳回来,这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习惯。如他所言,舞龙是力量与耐力的较量,只有日复一日地坚持锻炼,才能维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梁志春
酷爱加坚持 站稳舞龙队五把位
铜梁龙舞,距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铜梁,龙这一祥瑞之物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图腾,逢年过节,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会出现龙舞的身影。舞龙人把龙舞舞到了极致,舞成了大美,也舞成了铜梁特有的文化名片。
20世纪70年代,从小在龙舞熏陶下长大的梁志春对这一习俗十分钟爱,成为一名舞龙人也成为他儿时的梦想。
“别看龙舞在舞动的时候轻盈顺滑,实则对舞龙人的力量和技巧要求非常高。”梁志春告诉记者,“年幼的我虽不能直接参与,但一有时间就会训练力量和技术,为有朝一日能够上场做准备”。
1984年春节,17岁的梁志春等来了属于他的机会,铜梁县北郭乡(现并入铜梁区巴川街道)举行舞龙巡游活动,但乡舞龙队正缺第五把位人选,乡亲们都推荐梁志春去试试。梁志春不负众望,顺利加入其中。
1987年春节在铜梁城区龙舞巡游
梁志春回忆,那次春节巡游舞了近3个小时,活动结束后两手无力,手都抬不起来,持续了好几天才慢慢恢复。
这一次的舞龙经历,让梁志春感到既兴奋又沮丧。兴奋的是终于如愿成为一名舞龙人,沮丧的则是自己的力量和耐力完全跟不上。
“当时我就憋着一股劲,下决心要把舞龙基本功练扎实。为了练臂力和耐力,我每天在手臂上绑着转头跑步,5公里、8公里……靠着日复一日的训练,我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力量得到显著提升。”梁志春告诉记者。
正因为梁志春的勤奋与刻苦,他站稳了乡舞龙队的五把位,每逢乡里有龙舞表演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黄廷炎(左一)与包括梁志春(左三)在内的铜梁舞龙队合影
偶遇恩师 从龙身到龙头的蜕变
在过去,逢年过节时才有龙舞表演,没有演出的时候,梁志春靠着打零工生活,其中干得最长的便是泥水匠。
“早些年条件比较艰苦,舞龙只是图个热闹,其实并没有什么收入。为了维持生计,我经常随同乡人外出打工,但每逢有龙舞表演,我肯定会返乡参与。”梁志春回忆道。
1987年春节,梁志春偶遇了改变他一生的“伯乐”,他的龙舞生涯迎来转机。
梁志春回忆,当时正值铜梁县(今铜梁区)举办“龙灯贸易会”活动,北郭乡舞龙队受邀表演。在一次表演过程中,梁志春偶然结识了铜梁川剧团的黄廷炎,他是铜梁龙舞界的代表性人物,在当地享有盛名。
“在表演过程中,我所展现出的力量感引起了黄廷炎的关注,他认为我是一名可塑之才,随后把我招入麾下,加入了铜梁舞龙队,跟着他系统学习龙舞表演。”向记者回忆起这一幕,梁志春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黄廷炎的指导下,梁志春的动作变得更加规范,还系统学习了举把、换把、舞八字、转连换套等龙舞动作,跟随队伍参加演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1999年5月,黄廷炎(前排右三)、张顺生(前排左二)、梁志春(前排左四)与四川双流县舞龙队合影
看着技艺日渐成熟的梁志春,黄廷炎开始考虑让他承担起龙头的重任。
“最初听到这个安排,心里不是开心,反而有种莫名的胆怯,担心舞不好,龙舞的龙头可是关键。”梁志春告诉记者,“大蠕龙仅龙头就接近20斤,上身力量不足,很容易出现意外”。
为顺利接下龙头一角,在黄廷炎的精心指导下,梁志春加大了龙头技能训练,每天至少训练3~4个小时,每次训练舞龙头至少三百次。
那一段经历,对梁志春来说是煎熬,但也激起了他的好胜心。为了舞好龙头,再硬的骨头也要把它啃下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989年10月,铜梁舞龙队参加了重庆举办的三庆活动,梁志春的训练成果得到了检验。在黄廷炎的带领下,舞龙队在解放碑进行了一天的巡游演出,梁志春正式以龙头的身份亮相,翻转腾挪,轻松自如,圆满完成了这次巡游任务。
从那之后,梁志春成了铜梁舞龙队的固定龙头表演者,实现了从舞龙身到舞龙头的蜕变。
梁志春担任大蠕龙龙头参加龙舞演出排练
惊鸿一现 让世界领略龙舞魅力
万事俱备,只为惊鸿一现。
进入90年代,随着铜梁龙舞声名远扬,梁志春随铜梁舞龙队参加各种巡演、展演活动。尽管龙舞在川渝地区掀起了巨大波澜,但铜梁龙舞却仅限于巡游和展演,尚未登上竞赛舞台,以展示其真正的实力。
时间来到1992年,铜梁舞龙队迎来了重要机遇,代表四川省出征辽宁沈阳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秧歌节龙舞比赛。这对于铜梁舞龙队和身为龙头的梁志春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亮相机会。为了迎接这次比赛,他们积极备战,最终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优胜奖(最高奖)。
第三届全国舞龙锦标赛获得“国家舞龙队”称号合影
这场比赛不只是铜梁龙舞参与竞赛的开始,更为以后登上更高舞台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几年里,铜梁龙舞频频在全国大赛上崭露头角。
1995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舞龙比赛中荣获第一名;1995年增城市荔枝节暨国际龙狮大赛荣获第一名;1996年国际龙狮邀请赛第四名;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农民运动会铜奖;2000年全国第十届群星奖龙舞(舞蹈)荣获金奖……
1999年,在第三届全国舞龙锦标赛上,铜梁舞龙队表演的竞技龙征服了所有评委,在当年的舞龙锦标赛上一举夺魁,并被授予“国家舞龙队”的荣誉称号。
2009年10月1日,梁志春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联欢晚会演出
进入2000年后,随铜梁舞龙队参与了众多重要展演任务,梁志春走出了国门,把铜梁龙舞带向了世界。
2004中法文化年,铜梁龙舞远赴巴黎表演;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2009年,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表演;2010年,赴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2012年,参加土耳其中国文化年活动;2019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晚会……
梁志春坦言,在诸多活动中,压力最大、最紧张的一次要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演出。
他回忆道:“那一次演出提前在北京集训了将近3个月,每天训练量非常大,可以说非常艰苦。训练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我们100多名队友,几乎每个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完成奥运会开幕式暖场压轴节目的表演,铜梁龙舞做到了惊艳世界。”
2004年,梁志春参加法国巴黎中法文化年“北京文化周”
重在传承 铜梁龙舞必须后继有人
传统技艺,重在传承。
舞龙技艺众多,要舞得轻松、舞出美感,并非易事。如今的梁志春已熟练掌握“8”字、游龙、穿腾、翻滚、组图造型等五大类传统舞龙的核心技艺,全面掌握竞技舞龙“原地8字”“行进8字”“单跪”等几十个基本动作和“挂腰”“站肩”“站腿”等几十个难度动作。
2009年,梁志春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铜梁龙舞的第三代传人,梁志春深知传承的重要性,“铜梁龙舞,必须后继有人”。
2000年开始,除了备战比赛和参加大型展演外,梁志春开始有计划地培养新一代舞龙人,肩扛传承的重任。在他的影响下,2005年开始,铜梁还将自编的龙舞及龙文化乡土教材发放到中小学,让中小学生全面了解和热爱龙舞艺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普及与传承。如今,铜梁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龙队。
2010年1月3日,梁志春在铜梁区大庙镇小学训练学生舞龙队
近年来,梁志春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龙舞教习活动,培养了上千名龙舞队员,训练过50多支舞龙队,创编了十多个舞龙作品(套路),多个舞龙节目在全国大赛上获奖。
如,2010年编排的铜梁竞技龙参加山西省全国神州舞龙争霸赛获第一名;2015年编排训练的《铜梁大蠕龙》参加铜梁区一镇一品展演获一等奖;2021年编排训练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女、男竞技龙参加第13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分获第一、三名……
目前,梁志春亲传弟子有6人。大弟子赵自强2008年便跟随梁志春学习龙舞表演,在梁志春的指导下,参加了全运会等多项全国舞龙展演赛活动,在2013年举办的第6届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中,荣获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和全能3块金牌。弟子王毅从2009年开始跟随梁志春学习龙舞艺术,随师傅梁志春参加了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龙舞表演。
受教的不止他的弟子们。在梁志春的影响下,儿子梁爽也跟随他学起了龙舞表演,掌握了铜梁大龙、黄荆龙等龙舞品种的表演技艺,并随梁志春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龙舞表演。
2021年5月19日,梁志春训练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女子舞龙队,该队获第13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第一名
如今,随着年龄增大,梁志春慢慢退居二线。闲暇之余,他常常受邀去教授年轻人舞龙技巧,传授技艺。
今年,梁志春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舞(铜梁龙舞)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他为铜梁龙舞传承与发扬作出的贡献。
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梁志春,还计划开办龙舞传承工作室,培养更多新一代舞龙人,传承龙舞技艺,传扬龙舞精神。
铜梁龙舞,经一代又一代舞龙人的传承与坚守,“舞”活了文化,“舞”美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