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关于对藏族锅庄舞疑问答复:(范河川)

发布时间:2025-08-10 23:22:15  浏览量:3

昨日讨论中,阿新等老师就锅庄提出了五个问题,因当时时间仓促,未能充分回应。在此,我结合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实践与积累,就锅庄的一些基本常识问题作一梳理回复,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 关于锅庄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认知误区:将“三口石头支口锅”所指代的“锅庄”(生活场景),或经营性“锅庄”(如民俗体验场所),与作为歌舞形式的“锅庄”相混淆。尤其部分未深入涉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的研究者,往往缺乏对锅庄文化具象形态的准确把握。

在藏语中,不同地区对本地锅庄的称呼各具特色。据当地非遗传承人的观点,“达尔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圈舞,这一细节值得关注。整体而言,“卓”“果卓”是藏语对舞蹈的统称,而具体到区域:阿坝四土的锅庄称为“达尔嘎”;甘孜州德格县的锅庄称“卓钦”或“卓且”;玉树地区将石渠县真达锅庄称为“伊”舞;香格里拉的锅庄则称“擦尼”或“擦司”(以上为对古老锅庄舞的简要梳理)。

笔者对汉语“锅庄”一词的理解是,其本源或可视为“歌庄”:“歌”涵盖歌与舞,“庄”指每年聚会时在草甸上搭建帐篷形成的临时聚落,合意为聚居于“庄”中的歌舞活动。鉴于学术界已通用“锅庄”这一表述,作通假理解即可。

2. 单首歌曲能否独立构成锅庄舞?

锅庄舞的创作传统,向来是“一曲歌配一支舞”——即先有歌曲(包括其旋律与节奏)的流行,而后才有与之匹配的舞蹈被传承人编创并普及。那些朗朗上口、寓意深厚的曲调,往往更易被转化为锅庄舞的载体。由此可见,锅庄舞的形成逻辑中,歌曲是前提与基础,舞蹈则是基于歌曲的衍生与呈现。因此,单首歌曲本身并不等同于锅庄舞,它需要与特定的舞蹈动作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锅庄舞形态。

3. 当下流行的广场舞是否属于锅庄舞?

这一问题需结合锅庄的分类与功能来看。目前在广场上广泛流行的集体舞蹈,实则属于锅庄舞中的“小锅庄”范畴。这类形式贴近生活,节奏明快,参与门槛低,是最受普通民众喜爱且易于参与的锅庄舞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锅庄舞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类型,“小锅庄”更侧重娱乐性与群众性,与侧重仪式性、规范性的“大锅庄”(如用于宗教祭祀、重大节庆的传统形态)有所区别。广场上的锅庄舞正是“小锅庄”适应现代生活场景的体现,虽形式更简化,却仍保留着锅庄舞的核心特征,因此可视为锅庄舞在当代的一种活跃形态。

4. 锅庄舞是否等同于圈舞?

有三位老师提出过这一疑问,究其根源,在于对锅庄舞功能划分及形态特征的理解存在差异,尤其涉及祭祀锅庄与宫廷锅庄的具体形式。当前,完整的传统祭祀锅庄与宫廷锅庄已极为罕见:一方面,相关传承人稀缺,许多传承人甚至已无法演唱传统曲调;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变迁与新技术应用使得传统形态的生存需求减弱。普通民众能接触到的传统锅庄,多仅存“三段式”片段——祭奉神佛的序舞、承载丰富内容的正部、祈愿吉祥的尾声。即便是笔者,在参与甘孜州歌舞数据库建设的9年中,也仅见过碎片化的记录。

对此,笔者的理解是:前日上午的开幕式演出,实则是现代版完整宫廷锅庄的再现。传统祭祀环节被升国旗替代,序曲部分通过讲话、发言阐明活动目的与意义,兼具祝福功能,虽舞蹈形式弱化,但核心内容与传统一脉相承;正部的各类表演、巡游、比赛,正是传统锅庄核心活动的现代演绎;而今日的颁奖环节,可视为对传统尾声的呼应。

因此,本土传承人提出这一问题,核心是对传统锅庄的规模与展演方式存在认知差异。需明确的是:圈舞是锅庄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锅庄舞的形态并非仅限于圈舞——其内涵涵盖更丰富的功能、流程与表现形式。

5. 缺乏传统对唱的广场锅庄,是否仍属于锅庄舞?

现代音响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锅庄传唱中“忘词”的问题,却也使得依赖口传心授的传统传唱者逐渐成为小众,甚至面临技艺失传的风险。但技术革新对传统表演方式的替代,已成为锅庄舞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理解这一问题,需结合锅庄舞的发展脉络来看。其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源于劳动与信仰的结合——劳动号子(如打墙、打阿嘎土时的呼号)与本教八字真言、佛教六字真言的传唱(女性锄草、收割等集体劳作中均有体现),使劳动逐渐演变为融歌唱、舞蹈于一体的竞技活动,动作也随之走向规范与统一,并在后续流行曲调中固定下来。

第二阶段是功能分化期——随着祭祀、庆典、聚会等不同需求的出现,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因场景差异而产生变化。

第三阶段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锅庄的搜集、整理、挖掘与保护工作展开,现代音响开始逐步替代传统传唱方式。

第四阶段以2000年前后阿坝州整理的锅庄舞风靡各地为标志——音像技术的普及让传统传唱逐渐被纳入非遗保护范畴。

第五阶段即当下——现代电声音乐、张力十足的现代舞肢体语言与网红流量的结合,推动锅庄舞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从这一发展轨迹可见,锅庄舞的形态始终随时代语境演变,传统对唱是其特定阶段的表现形式,而非定义其本质的唯一标准。如今广场锅庄虽弱化了对唱,却延续了其集体性、仪式感与文化内核,仍属于锅庄舞在当代的鲜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