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从被除名到站上奥运舞台:姚明的一句话,造就了一个女篮三分射手

发布时间:2025-08-12 16:21:19  浏览量:2

当罗欣棫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上投进那记锁定胜局的三分球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如今中国女篮的锋线核心,曾在 2018 年国少女篮出征前,因 “对抗不达标” 被临时从名单中划掉。从行李箱被拦在机场外的失落,到站上奥运赛场的从容,都离不开当时篮协主席姚明的那句话。

挫折面前的选择:把 “被放弃” 变成 “不放弃”

罗欣棫成长的第一个转折点,是 2018 年那次猝不及防的除名。行李已打包、队友赴机场的背景下,教练一句 “对抗不达标” 的否定,足以击垮很多年轻球员的信心。她母亲劝她 “找份安稳工作” 的建议,更是道出了这条路的现实困境。

但罗欣棫的选择耐人寻味:她没有纠缠于 “为什么是我” 的抱怨,也没有接受 “可能不适合篮球” 的定论,她反而练得更狠了,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连捡球的间隙都在琢磨投篮动作。这种把 “被放弃” 转化为 “自我证明” 的动力,是她能走下去的第一块基石。

关键的精神支点:从偶像的缺憾中找到力量

2019 年初,中国篮协为备战 U19 世界杯组织的青年球员座谈会,姚明作为篮协主席,没有讲太多空洞的励志口号,反而聊起了自己的少年往事。

“我 16 岁那年也想打亚青赛,当时觉得自己肯定能选上,结果名单出来没我的名字。” 姚明说这话时带着自嘲的笑,“后来才知道,教练觉得我太瘦,对抗不行,怕我去了跟不上节奏。那时候也难受啊,觉得天塌下来了似的。”

这番话像一道惊雷,在当时的罗欣棫心里炸开了。笔者后来听她的启蒙教练回忆,罗欣棫那天回去后,把自己关在宿舍哭了很久,但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激动 —— 原来像姚明这样的传奇,16 岁时也因 “对抗不行” 被拒之门外;原来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挫折,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可能只是一段不起眼的注脚。

她在日记里写了满满三页:“姚明没打过亚青赛,不妨碍他后来成为 NBA 状元;我没去成国少队,难道就注定打不好篮球?”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解开了她心里的死结 —— 之前总觉得被除名是 “能力被彻底否定”,现在突然明白,这只是成长路上的一次 “暂时不符合要求”。

更重要的是,姚明接下来的话给了她具体的指引:“被选上说明当时的你适合那个舞台,没被选上,要么是你还没准备好,要么是你需要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罗欣棫把这句话抄在了训练服内侧,每次加练到力竭时,就会摸一摸胸口的字迹。

这种从偶像缺憾中获得的共鸣,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它让罗欣棫跳出了 “非此即彼” 的思维陷阱 —— 不是 “必须进国少队才算成功”,而是 “没进国少队,就换条路证明自己”。

扎实的行动路径:用 “笨办法” 填补差距

决定跟随丛学娣训练,是罗欣棫主动破局的关键一步。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她的 “针对性补强计划”:对抗弱,就每天加练 1 小时力量,卧推重量从 30 公斤逐步提升到 50 公斤;三分不准,就设定 “200 球保底” 的加练指标,从最初的命中率不足三成,练到后来的稳定在七成以上。

这种 “缺什么补什么” 的清醒,在年轻运动员中并不常见。笔者见过太多因挫折而迷失方向的案例:要么盲目加练导致受伤,要么换项目逃避短板。而罗欣棫的聪明之处在于,她不贪多求全,只聚焦最关键的短板,用最扎实的 “笨办法” 一点点填补差距。

逆袭的核心启示:体育从不问起点,只看坚持的方向

如今再看罗欣棫从青运会夺冠到征战奥运的履历,笔者越发觉得,她的故事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打破了体育圈的 “天赋决定论”。她不是那种年少成名的天才,甚至曾是被边缘化的球员,但她用行动证明:起点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在每次跌倒后,找到继续向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