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浪费一滴水、一缕光!贵州2000余亩光伏板与141米拱坝的“低碳双人舞”
发布时间:2025-08-12 18:05:02 浏览量:2
在威宁自治县玉龙镇的群山之间,一座141.5米高的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横跨牛栏江,与周边2000余亩的光伏板阵列交相辉映。这里是国家电投集团贵州金元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象鼻岭水电站,也是国内领先的“水光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自2017年8月投产以来,该电站以318MW的总装机容量,每年为贵州电网输送数亿千瓦时的绿色电能,成为乌蒙山区能源转型的标杆。
亚洲第三高拱坝的“水电担当”。象鼻岭水电站是牛栏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第三级工程,属于大(2)型水电项目。其核心建筑——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141.5米,在同类型拱坝中位列亚洲第三。这座“巨人”不仅承载着发电使命,还通过2.63亿立方米的库容调节水资源,兼具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
“水电装机240MW,可满足17.23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电站副站长刘贵省介绍。水电站的稳定出力为“水光互补”模式奠定了基础——当阴雨天光伏发电不足时,水电可快速补充;而在晴天,光伏的满负荷运行又能减少水库消耗,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光伏板“爬”上山坡,荒地变绿电宝库。象鼻岭的光伏板分布在玉龙镇三个村庄的2000余亩坡地上,这里海拔高、日照充足,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1200小时。“光伏项目装机78MW,年发电量约94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3万吨。”技术人员张良红算了一笔生态账。
光伏阵列的建设还盘活了荒坡资源。电站通过土地流转支付村民租金,并雇佣当地劳动力参与维护。“过去这些山坡种庄稼收成低,现在既能拿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工农村村民李寿毕告诉记者。
“水光互补”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1+1>2”的效果。象鼻岭电站的控制中心内,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天气、水流和电网负荷,动态调整水电与光伏的出力比例。“光伏发电波动大,但水电机组响应速度快,两者互补能确保电网稳定。”象鼻岭水电站副站长刘贵省解释。这一模式的经济效益同样显著,相比单独建设,象鼻岭项目节省了输电线路和土地成本,综合电价竞争力显著提升。
夕阳西下,牛栏江上的拱坝与漫山光伏板泛起金光,这座“阳光城”里的绿电基地,正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书写着乌蒙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锦焘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