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21年前与外乡人共舞的他很自豪,期待“小店之夜”带来感动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4:21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方力 实习生 吴思睿
寻人启事里,藏着的不只是回忆,更是一段关于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深情回望。
上周,潮新闻·钱江晚报在众筹“百变小店”的同时,发布了寻找《与外乡人一起跳舞》亲历者的启事。
21年前,钱江晚报曾携手导演崔巍在杭州大剧院未完工的工地举行了一场大型先锋舞蹈实验活动。当时,参与者有50名建筑工人、60名在杭外乡人、40名专业舞蹈演员及3000名观众。演出带来的情感交流、人文关怀、先锋艺术,至今让很多人难忘。
我们想邀请当年的演员或是观众,能再度参与进来,一起在21年后,和小店店主一起点亮城市的光。
陈鹰(左)钱江晚报资料照片
“帽子歪戴,肩膀一高一低,左手拎着工具箱,右手还提着一块咸肉——我还记得一出场,全场就笑成了一片!”即便过去21年,78岁的杭州人陈鹰依旧很激动,他在《与外乡人一起跳舞》中饰演一名进城务工的外乡人。
2004年,作为杭州市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陈鹰参与了这场表演,这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印记之一。
当他第一次听到“与外乡人共舞”这个创意时,内心充满了兴奋:“这个主题很有生命力,当时杭州涌入很多外乡打工人,但受到的关注不多,以他们为主题进行文艺创作,跟上了时代的节拍,很有意义。”
陈鹰保存的演职人员老照片 受访者供图
陈鹰深刻认识到,表演不能流于形式,要像真正的农民工那样“活”在舞台上。因此,为了贴近角色,他和演员们特意走进工棚,观察农民工的日常起居,学着推车、搬运货物,体会外乡人初入城市、面对林立高楼时的迷茫与局促。
现在回想起当年扮演的经典形象,陈鹰说有一种质朴的随性。“帽子歪戴,手上还提着一块咸肉,那就是农民工从家乡带来的真实‘味道’嘛。”陈鹰说,这场表演不仅有专业演员参与,还有从农民工中选拔出来的“草根演员”加入。
“他们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动作很简单,但很真实。”陈鹰回忆,为了让这些农民工演员更自然地融入舞台,大家会一起开座谈会,聊生活、谈经历,还会教他们一些表演技巧,给他们打气鼓劲。
表演落幕时,不少人红了眼眶。在陈鹰看来,这种情感共鸣,正是这场表演最珍贵的意义:“艺术真正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打动人心。”
陈鹰接受记者采访 方力 吴思睿 摄
“我很自豪”,陈鹰用指尖轻轻点了点自己保存的演出老照片,感慨道,“让舞蹈演员跟一群农民工一块儿登台共舞,别说当年了,放到现在,我敢说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个。”
后来,陈鹰一直活跃在文艺舞台上,《与外乡人一起跳舞》的经历也一直滋养着他的艺术创作,“当时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文艺创作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普通人。”
今年,潮新闻·钱江晚报将众筹举办“百变小店之夜”,延续对基层群体的关怀与敬意,再次将舞台聚光灯投向那些城市里默默奋斗的小店主。
“这个活动和21年前的演出有着相似的情怀,都是关注基层群体,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陈鹰点赞说,21年前的那场表演,是一次先锋的震撼的艺术尝试。而今,“与外乡人共舞”的人文温度,将在新的舞台上延续,他十分期待。
“希望‘小店之夜’可以像《与外乡人一起跳舞》一样,让观众看见真实的基层生活,产生共鸣,留下记忆,也成为有看头、有记忆、有回忆、有共鸣的经典之作。”如果身体情况允许,陈鹰很想到小店之夜现场看一看,去打个call,和大家一起感动,一起难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