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上海黑老大将15岁儿子送进新四军,陈毅:此人身份不简单
发布时间:2025-08-07 23:05:00 浏览量:3
1945年,苏北根据地很乱。兵荒马乱,可也有年轻人不信邪,十五岁的顾乃瑾就这么跟着表兄顾叔平闯了进来。顾叔平是谁?新四军老资格,跟他混肯定差不了。顾乃瑾一来就干了大事,扒拉出一批关系,弄来军火药品,立刻有人传风声,说这小孩来头不一般。陈毅一眼就看出来,说了句:“此人身份不简单!”可是大家更关心的是,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十五岁的少年,手上这么多资源,得多硬的后台啊?
其实但凡知道点上海的都明白,顾乃瑾背后,那位父亲顾竹轩,不止有些关系,光是“青帮”这个标签,就够唬住大半个上海滩。顾竹轩小时候在江苏盐城,穷得叮当响。十三四岁那年闹饥荒,跟着母亲、哥哥挤进上海。那个城市表面上热闹繁华,穷人进来还是吃不上饭。但顾竹轩命硬,又耐劳。做黄包车拉的事,跑东跑西练出个硬身板,口碑倒也就从苦力堆里冒出来。
他结识第一个贵人叫冯有金,那是当地有头有脸的生意人。上海帮会的水深,外人哪搞得清。冯有金本身就是青帮“大字辈”门下,路子野得很。就是靠这层脉络,顾竹轩才有机会进青帮,正式拜门磕头,从“黄包车夫”直接跳档成巡捕房华探。哪怕华探在巡捕房里地位不高,铁饭碗毕竟够吃,小恩小惠也不断。
上海滩那年月,一只脚踩在地,一只脚马上要沾泥。顾竹轩既要会察言观色,又要懂敲诈勒索,有人说他“油滑”,也有人觉得他“机灵”。攒下的钱,倒腾着干点小买卖,开了车行,卖茶楼,还弄了个小戏台子。别看城里混的人多,有几个真能像他这样硬撑起来?茶楼、戏台、黄包车,招人收徒,连帮里的老人都给他面子。
有人说,顾竹轩真厉害,是因为他会做人。帮会里的前辈,尤其是当年带他的老大刘登阶,晚年靠他照顾,供吃供住。当然,他不是光靠“仁义”为本。正经生意他会做,不正经手段也不会少。人情世故,腥风血雨,青帮这碗饭,可不是说吃就能吃的。顾竹轩混到“江北大亨”,凭的不就是人情加手腕么?
说来也怪,顾竹轩风头正劲的时候,正是上海“四大金刚”最牛的年代。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那都是白道黑道混得风生水起的大咖。顾竹轩在其中,虽然还有差距,但闸北那一片,说他是“地头蛇”,没人敢不服。有人夸他仗义,有人背后悄悄说他狠辣。可这种人说好听点叫“枭雄”,说难听点,人前人后两张面孔。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可就算是上海黑帮头子,他其实也绕不开国共的关系网。青帮跟国民党天然走近,杜月笙更是蒋介石的红人。顾竹轩也没少跟政要来往,事业鼎盛时职务十几个。可顾竹轩跟蒋介石的合影多是商会需要,真心服气国民党么?恐怕不见得。一次次见识国民党在上海的贪腐和暗箱操作,他其实心里有杆秤。
有意思的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1930年家乡水灾,他把玻璃厂卖了,六万块真金白银赈灾救命。老乡没忘他,送了句“青帮顾四爷爷”的名号。有人因为这件事说他良心未泯。可回过头来,他开戏院天蟾舞台,后台硬,威逼利诱,叫上海名角都得给他卖命。正是靠这些手段,天蟾舞台渐渐站稳了脚。天蟾舞台和英商官司那一段,也算轰动一时。为中国人争了口气?
问题来了,这种人生在骨子里有没有“道义”?1937年日军进上海,黄包车队跑不了,难民漫天遍地,巡捕房却百般驱赶。顾竹轩直接把天蟾舞台关了改做收容所。这里头有一点小算盘吗?谁知道,反正都是救命的生意。家里亲戚里头,顾叔平是个点子正的人,帮共产党人做事不藏掖,接着连顾竹轩都牵扯进来了。
当年有共产党干部路过上海,顾叔平安排他们住自家,顾竹轩出头帮忙给通行证。他也不是傻,见过新闻报纸,说新四军打鬼子,可担心他们是不是和国民党一样,全是沽名钓誉。问顾叔平新四军怎么样,人家一句话说得清清楚楚,秋毫无犯,专心抗日。顾竹轩这时心里那点结掰直了,干脆就投了“便利之手”,出钱出人。
后头过几年,林立病重,组织送去上海治病,顾竹轩伪造身份进最好的医院,保住了一条命。这些事听着好像很“传奇”,可动真格的也不是毫无风险。日军、特务都盯着,他固执不悔。信奉正义还是赌命?这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也可能都不是。只知道,到了关键时,家国的事上他宁肯冲在前。
可别忘了,顾竹轩不是正经共产党人。他一辈子都穿梭在灰色地带。有时候他像个帮会老大,有时又像个民间维权人士。最神奇的是,上海解放后,青帮大佬一个一个被查,只有他没被动过一根毫毛。陈毅看了名单,直接把他划掉。怎么说,这份“历史功劳”还真没人能抢。
有时他还会往天蟾舞台走走,偶尔和市里的干部碰面。表面上还是个戏院老板。背地里,不知多少共产党的人情都是通过他搭线。上海这一块复杂,官场规矩乱七八糟,顾竹轩对手下说得也明白,别跟共产党作对。他没有高调宣扬自己为革命做过什么,只是安安静静地守着天蟾舞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有一点需要挑明:顾竹轩其实对每个时代都抱有一点怀疑。他不轻易向谁低头。青帮、国民党、共产党,他全碰过,表面应和,真正服谁?或许都没有。人们总喜欢把江湖人物极端化,要么是大善,要么彻底恶。可回头看顾竹轩,身上最多的还是那种“骑墙”的务实劲——不是在夹缝里生存,就是趁乱中出击。
偏偏他还很爱家。在顾乃瑾小的时候,就把他送进新四军。舞台练习过,枪杆子也接触过,世事打磨之后,这男人依然能让自己的儿子远离风浪。有人说这是大格局,其实也不过是不想孩子走自己老路。新四军部队还有文艺兵,那年头拿枪跟拿笔没有高下,能活下来就是本事。
上海滩最乱的时候,顾竹轩左右逢源分别跟每个势力都搭上线。不喜欢国民党腐败,他忍;日军威逼利诱,让他当汉奸,他刚正不阿——真的是这样吗?外人看其实都半信半疑。总有一些人会为了面子、金钱、名声冒险,顾竹轩看上去是例外,其实难说。
不过他始终没有留下关于自己的清晰评价,不管青史还是舞台。上海的大人物都站队表态,他,却一贯暧昧。戏台还能演,茶楼还能开,巡捕房华探那些年都像一场旧戏。他这样的江湖老手,早就能看穿谁是真朋友,谁靠不住。
解放后对老朋友的照顾,既是情分也是实力。顾乃瑾也顺势进了体制。有些东西是时代造就的,不是谁一个人发明的。
历史走到今天,这种人很难再出现。顾竹轩不是彻底的好人,也不会让你信他完全是恶。**半黑半白的人,要么成传奇,要么什么都没落下。**
有时候,世道乱点才公平吧。每代人都得自己想明白,哪些东西是值得死顶的,哪些能含糊带过。
天蟾舞台的灯还亮着,老照片已经模糊,故事就这样散在风里,想再找个“江北大亨”,怕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