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在美国舞台上演中国戏剧

发布时间:2025-08-15 10:26:02  浏览量:1

黄珍玲

从剧团后台的小演员到国家话剧院的成熟创作者,从考入中戏时的懵懂少年到远赴美国创办时光剧团,贾一平执着行走在一条坚定的路上。

无论距离多远,他始终坚持用戏剧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中国戏剧的话语和情感在海外生根发芽。

贾一平(右)在电视剧《硝烟散尽》中的剧照。受访者供图

因为热爱

贾一平,出生于湖北武汉,他的父亲是湖北省汉剧院的一名艺术工作者。孩提时的贾一平,在后台嬉戏玩耍,耳濡目染着唱念做打,3岁那年便被牵着登台,懵懂之间,艺术的种子悄然种下。

少年时代,他进入中专艺校学习戏剧,同时在武汉市儿童剧院担任演员,频繁出演配角,也常参与小品、电视剧的拍摄。尽管角色不大,但他始终全情投入,日积月累地锤炼着基本功。

1997年,中专毕业后,他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与之前在剧场的经验不同,中戏的教学更具体系与专业性。“我们的课程分为四大类:声乐、台词、形体和表演。”贾一平回忆说,“虽然我之前有过演出经验,但在中戏的学习让我对表演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真正建立起了专业的训练逻辑。”

大二那年,他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电影《无声的河》剧组前来学校选角,在专业课上,贾一平被导演选中担任男主角。“我之前有些拍摄经验,也不怕镜头,所以可能导演觉得我表现自然,形象也还不错”。就这样,他第一次担纲电影主角,走进了一个与舞台截然不同的世界。

尽管此前拍过电视剧,但面对电影的拍摄流程与节奏,他仍感陌生。“戏剧与电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电影更文学化、更依赖感觉去捕捉人物状态。但演戏又不能只靠感觉,而要理清每一个动作的前因后果”。

他坦言,初期难免有很多困惑,但在一次次的拍摄与磨合中,他逐渐摸清了电影表演的门道,也愈发体会到影像的力量。

最终,《无声的河》顺利完成,并助力贾一平赢得了2000年第七届华表奖最佳新人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演技的肯定,也为他后来的演艺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贾一平加入了国家话剧院,先后参演了《坐庄》《卧薪尝胆》《兵峰》等多部电视剧,尝试了多种类型的角色,演技日臻成熟。而在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之后,他也萌生了新的想法:转型成为导演。

2011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工作室,导演了《幸福满屋》《幸福保卫战》等电视剧。“导和演是相辅相成的。在中戏的时候,同学们就会自己写剧本、排戏、导演话剧,这些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贾一平说道。

创办剧团

为陪伴孩子的学业,贾一平与妻子一同来到美国,原本只是短暂停留,却不料赶上疫情暴发,滞留在异国的时间远比预期漫长。舞台沉寂,内心却难以平静,他逐渐意识到,表演早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与世界对话的语言。

在美国生活期间,贾一平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虽能看到各国文化的影子,却鲜见有系统传播中国话剧艺术的舞台。”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逐渐成形——能不能用自己所擅长的表演艺术,在海外创办一个剧团,将中国的文学与戏剧之美带到美国?

说干就干,贾一平开始在当地招募演员。受语言限制,他主要招募了来自中国的表演专业留学生以及热爱戏剧的华人业余演员,尽管资源有限,热情却不曾打折。

2022年,在多位华人社区精英人士的支持下,作为非营利机构,时光剧团在南加州橙县正式成立。剧团首演选择了曹禺先生的经典剧作《原野》。

“在美国演中国话剧,我们必须思考:观众能不能共情?能不能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动机?《原野》中的爱与恨、命运与抗争,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同时,考虑到演员人数与排演资源有限,这部角色精炼的剧作也成为最适合的选择。

剧本选定后,剧场却一时难以落实。由于当地专业剧院需提前一年预约,始终找不到合适场地,剧团最终选择联系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租用一座篮球馆,亲手搭建剧场空间。

舞台的搭建从零开始,他向北京当代芭蕾舞团求助,对方慷慨地将舞台设备、灯光、服装等演出物资装箱运来。器材一到,他便带领剧组成员连夜搭建,仅用3天便搭好了专属剧场。

一个中国人自发创立的专业剧团,加之演出的选题与形式都极具特色,引发了当地媒体的关注,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贾一平回忆道:“2024年首演前的两场预演几乎场场爆满,这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而在后续的正式演出中,观众的热情依旧不减,时光剧团首演圆满完成。

坚持初心

首场演出结束后,贾一平为了剧团的长远发展,着手组建更专业的演员队伍,并开设了表演课程。

“《原野》演出成功之后,我反而有些患得患失。”贾一平坦言,“担心接下来的剧目观众不买账,也担心演员跟不上排练进度。”他认为,舞台上演技才是硬通货,只有不断输出好作品,观众才愿意留下来。

在课上,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舞台经验,从人物分析到情绪调度,从身体表达到镜头语言,每一环节都尽力讲解清楚。虽然这些学员大多不是专业演员,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理解能力让他颇感欣慰,只是受限于时间,课后难以进行系统的训练。为此,贾一平主动调整教学方式,把练习时间融入课堂,让学生在现场进行独白练习和即兴表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表演课程,时光剧团还与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合作,推出了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戏剧沙龙,旨在向戏剧爱好者介绍戏剧的台前幕后,提升观众对戏剧的欣赏水平。

在新剧目的选择上,他将目光投向了作家萧红的《生死场》。“这个剧本呈现了中国人根系中的生存哲学和情感方式,我希望通过这部剧激起观众的‘痛感’。”贾一平说,“尤其在海外,更要让我们的文化发声,不然我们的下一代,很可能只能在别人的叙述里寻找身份。”

排练持续了4个月,《生死场》在南海岸中华文化中心首演,尽管剧目筹备充分,但第一场演出仅吸引了100多位观众。面对这样的场面,贾一平坦然接受,没有丝毫退意:“只要还有一个观众在,舞台的灯就不能灭。”

幸运的是,首演效果深得观众喜爱——剧本节奏紧凑、情感浓烈,演员们在台上全力以赴,收获了观众的真情反馈和热烈掌声。口碑发酵之后,第二场观众人数明显增长,至演出末期,门票甚至售罄,一度超额放票。

贾一平很清楚,打动观众的,远不止是剧本和技巧,更是演员们在排练中凝结的诚意与坚持,以及剧团在异国他乡对舞台与文化的执着守护。对于剧团之后的发展,贾一平还将尝试英文戏剧并探索和当地艺术团体的合作,让更多海外观众体验中华戏剧和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