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艺术创造力 构建美育新框架
发布时间:2025-08-15 16:57:20 浏览量: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高校开展美育教育愈加重视。同时,在高校教学体系中,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展示方式,是与高校美育教育相辅相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高校舞蹈艺术与美育进行有效地融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能够有效促进舞蹈艺术的发扬与创新,不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美育教育和舞蹈艺术教育两者相辅相成,都是高校育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可以促进舞蹈艺术发挥其独特的美学教育功能,舞蹈艺术可以扣人心弦,它代表着作者内心最深层次并且最真挚的想法和情绪,这是一种完全投入的感情宣泄,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内心冲击,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促进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美育教育主要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情世故、人性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品德和人格修养的全面培养,将感性教育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因此,在舞蹈教授环节中,通过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有助于教师通过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逐渐融入美育教学思想中,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舞蹈艺术充满兴趣,促使学生多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将高校美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身体动作之外,通过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还可体现出舞者自身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运用舞蹈动作进行身体展示的过程中体会形体动作的美感等,以此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而引发学生的新想法和新思考,使舞蹈艺术更具美学感染力。因此,高校在舞蹈艺术课程中引入美育教学,有助于激活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鉴赏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在对舞蹈有感受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加快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有助于高校潜移默化地道德浸润。大学教育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因此,将舞蹈艺术的审美形式,包括感性、视觉性等作为大学美育教学的基础,可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美学教育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美学教育的感染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舞蹈艺术的融入,可以更容易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自觉或者非自觉受到身体和灵魂的启发和熏陶,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和道德素养,并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积淀下善于审美的思维方式,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自身审美品位的变化。
为有效促进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要构建综合性美育理念框架。高效在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思维时,应该注重对美学概念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构建综合性美育理念框架。该框架应该包含着艺术原理、艺术文化、舞蹈艺术等相关内容。同时,高校应认识到,舞蹈不是简单的肢体表现运动,它是包含了情感、观念以及文化内涵的综合性过程。因此,围绕该框架开展的舞蹈艺术教学设计,不但老师和学生要知晓社会发展的历程、历史演化的进程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在高校美育教育背景下,高校舞蹈艺术也不能停留在技术的学习和舞蹈的表演上,要求从艺术修养到艺术鉴赏、文化内涵、情感表现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将这些内容不断渗透到舞蹈编排和舞蹈课程教学中,以此不断提升高校美育教学以及舞蹈艺术的综合水平。
为有效促进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要加强美育教材以及立体化课堂教学。针对大学美育教育建设,要利用地方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特点,选择部分地方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有地域风情的舞蹈表演艺术资源等,积极优化高校美育教材内容和课堂设置等,以地方鼓舞为主导元素与主题来构建大学审美教育课程,让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最纯正的地方民风民俗特色,更多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的民间文化,更好地提升我们文化自觉意识,让“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深入高校美育教学过程始终。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内外部渠道开放互动,构建美育大局面。将舞蹈艺术引进到高校美育课堂之中,形成美育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三层发展体系,既能实现美育目标和教育思想,同时还能拓展美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进一步补充美育课程需要的社会资源等,从而促使其全面良好发展。
为有效促进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一方面,在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观的过程中,在上课前,教师要带领学生熟悉一些舞蹈形式,以此唤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教会他们欣赏不同舞蹈形式的艺术价值和舞蹈特点,从而在舞蹈活动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提升其内心修为。另一方面,高校舞蹈教师应该根据理论进行教导,积极运用理论去教授学生,使其理解舞蹈性质和意义,教师应当主动利用美育教育的审美方法,教授学生舞蹈表现的审美,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照片或书籍等来将舞蹈艺术中的舞蹈形体、服装美与规范美等美感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深入挖掘相关美感,并让其在此过程中进行自己的认知,当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观念来了解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后,将更积极地参与到对舞蹈的研究中,进而有利于提升他们对舞蹈艺术的见解。
为有效促进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要以舞蹈艺术培养“文化浸润”的美育品格。通过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一方面契合舞蹈艺术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舞蹈艺术融入高等阶段教育的价值。对于高校舞蹈艺术方面而言,新时期下的高校舞蹈艺术要始终以育人为中心来开展新的舞蹈艺术教学,在舞蹈艺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呈现出对审美的认知,使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并达到共同认知的意识,进而充分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的融合,要进一步加强舞蹈艺术在“文化渗透”过程中对于学生身体和情感的影响,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进一步认同舞蹈+美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创作过程和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的亲身体验,并且通过反复的体能训练过程能够不断增强自己的感受,并且将身体与思考、认知融汇在一起,在连续的舞蹈训练中实现“文化渗透”的效应,最终学生能够构建出完整的审美体系。
为有效促进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要利用信息化等手段不断丰富高校教学内容。在大学美育以及舞蹈艺术教学融合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等手段,通过视频或者图画、音频等丰富高校舞蹈以及美育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多次反复、慢速播放等,让学生反复观察舞蹈动作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寻找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分析解读舞蹈教学所表达的传达出来的情感信息,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和领悟到舞蹈真正的美及技艺,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高校美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艺术领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学习效率。同时,高校要积极依托图书馆、艺术馆、地质博物馆等,举办美育系列讲座等,进一步汇聚外部美育资源,大力开展高校美育教育精品建设等,不断推进高校美育教学与舞蹈艺术的高效融合。
为有效促进高校美育与舞蹈艺术融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校舞蹈编创的教学实践中,整合理论与实践是美育融入教育体系的核心策略之一。学生在舞蹈创作及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外实践、舞蹈比赛、艺术演出等多样化的途径,进一步验证并完善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创作内容,尝试着摆脱传统艺术表达形式,在模拟的艺术实践中应用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艺术创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创作水平及艺术修养等。
高校舞蹈艺术课程既富有艺术性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等,与高校美育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在实际高效美育教育教学中,高校教师要进一步改变传统思想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加以针对性的美学教育,通过融入舞蹈艺术,使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时刻感受到美育教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王慧芳,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