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贺世成:我认识的陕北秧歌

发布时间:2025-08-16 21:58:42  浏览量:2

秧歌,是陕北人骨子里的乐观倔犟;秧歌,是陕北人精神中的坚韧顽强;秧歌,是陕北人血液里的激情流淌;秧歌,是陕北人生命中的风云飞扬。

陕北秧歌,萌生于东汉,初步形成于唐宋,繁衍发展于明清,是一种集歌、舞、戏、乐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起源于祭祀天地诸神、祈保风调雨顺的民间活动,是陕北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古老时尚、独特多元、神聚形散的有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特殊剧种。

许多时候陕北秧歌是戏曲非戏曲、非戏曲又是戏曲,许多时候陕北人把现实生活的走、扭、摇、摆、跳、闪、颠、柔、脆、俏当作生命之戏的一剧之本,把过日子的心劲当作念白,把求生存的信念化为唱词,把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幻变为秧歌表演的唱作念打、翻滚跌爬,不分台上台下、难辨是戏是真地尽力演唱在生命的舞台上。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是:唱中带舞的艺,说中带跳的技,野而不俗的戏,散而不乱的剧;陕北秧歌的表演风格是:笑而不野、妖而不浪、逗而有度、稳而传神。陕北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剧种,更是一种独具韵味的民间歌舞。

说它有别于其他剧种,是因为陕北秧歌没有固定的唱腔曲牌和板式调口,说它形式独特是因为演唱的词句许多都是因时因事、因情因景、即兴发挥、随口编唱的,更因为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使传统的陕北秧歌成为反映生产斗争、革命斗争的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丰富了表演形式和内容、增强了戏剧性的小型广场歌舞剧,为后来中国歌剧的诞生、发展、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教育和推动作用。

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陕北秧歌》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简介:

贺世成,笔名林荫,男,1963年生人,陕北绥德人。省作协会员、省舞协理事,市舞协副主席,县作协副主席,群文副研究馆员,国家非遗名录《陕北秧歌》省级传承人,曾在“人民日报”“散文”“延河”“澳门日报”“陕西日报”“新剧本”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200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选《月朗野洼庄》《高原情怀》《陕北秧歌》三卷,获中、省、市文学、舞蹈、编导各种奖5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