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单2》张踩铃锁老板跳舞票数暴涨,北大差生段子却没人买账
发布时间:2025-08-24 19:20:41 浏览量:1
《喜剧之王单口季2》第7期结束后,我脑子里一直想着“有趣”和“有趣能赢”完全不是一回事。
看票数排行榜,陈述的AI段子逻辑严密、构思巧妙,却排在后面;而张踩铃一句“把老板锁进冷库”拿到177票,排到前面。
这是我第一次清楚意识到,比赛现场的笑声里有KPI压力,观众不单是被段子逗笑,更多是被现场氛围带动着笑。
现场笑声藏着KPI压力,观众投票被氛围裹挟
先别觉着我太严苛,把画面往回调一调,唠唠“厕所登基”那事儿。
陈述调侃智能取纸得“三跪九叩”,戏言“陛下快赏纸”,大伙虽然笑着挺开心,可点赞的没几个。
同一段里,他把AI离开地球称作“逃出老家”,意味更浓,讽刺更重呢,可投票器静得像被点到名的差生,没人回应。
紧跟着的张踩铃立刻给出反例。
她一句“我把印度老板锁冷库了”配着载歌载舞,现场直接蹦迪,票也跟着蹦极。好笑吗?好笑。
但好笑的核心是那串动作——锁门、跳舞、比耶——而不是观点本身。
换句话说,观众投的不是段子,是“啊她真的敢”的那种即时刺激。
再往前倒带啊,“北大差生”谢谢也是如此呢。
他讲木桶理论呢,“底下那块板才是关键”的时候现场反响平平;可当他自嘲“全职差生”啦天天躺平时,弹幕和投票条一起飞蹿。
你瞧啊,同样是自嘲呢,只要有“北大”“衡中”这类自带名校光环的关键词,再加点丧丧的动作,观众就猛按爆灯啦,仿佛给平行时空的自己鼓劲呢。
肢体动作引爆投票器,文本精妙反成思考负担
良言当中,带着几分无奈。
他把动车上的所见所闻,随意地当作吐槽来讲;静音车厢里,全得靠乘务员一次次地提醒;一等座上那位大哥打电话,简直像包下了整节车厢一样。
画面感很足,我仿佛能够闻到车厢里各种不同的气味,可点赞的数量还是平平无奇。
他自己说“生活流缺乏强烈情绪”,在竞技场上就像被温柔地捅了一刀,判了死刑一样。
我忽然发现,人们在屏幕前发笑的门槛被短视频大大提高了。要是三秒内没有吸引人的亮点,观众立刻就会划走。
节目组也清楚这种情况,所以灯光、音效和领笑员的“哇哦”声都成了带动气氛的助力。
陈述失败是因为文本太精妙,得动脑子琢磨;可投票器只给人三秒反应时间。
张踩铃获胜是因为她表演靠肢体语言,观众脑子还没反应手就拍了。
情绪标签才是流量密码,名校滤镜戳中集体焦虑
顺着这个思路,我重新剪辑组合几个表演片段,意外发现一条隐藏线索:观众不是在选“最好的段子”,而是在找“最对情绪的代购”。
谢幕时学霸滤镜破碎的爽感、张踩铃“姐就是敢”的洒脱、良言贩卖的“生活小确丧”,情绪虽不同,后劲不足,观众不愿为长时间平淡买单。
再往深处仔细想想,我们女生每天刷小红书,一看到“北大差生”这样的标签,就好比看到“月薪三万却住地下室”,心里一边觉得唏嘘,一边忍不住点赞。
其实这种行为是在为“原来名校也会出问题”这种想法找一点心理安慰;至于那些听起来太高冷的AI段子,大家听完笑笑也就过去了,没人真会拿它当朋友圈文案来发,自然而然也就少了再次传播和互动的动力。
我甚至做了个反向实验:把陈述那段文字版发到群里,配一张“AI统治地球”的表情包,大家哈哈哈刷屏;可当我发张踩铃“锁老板”GIF时,群里直接开始接龙“我也想把老板锁冰箱”。
可见可复制的动作比可复述的文本更容易点燃社交货币。
当喜剧竞技偏爱三秒刺激,长思考的笑点正在消失
可问题也就来了,如果节目只是推崇“动作类”笑点会不会让脱口秀变成小品呢?
看看旁边岳云鹏早就把相声演成了情景剧,笑点依赖道具和肢体动作,文本反倒成了辅助。
喜剧的核心原本是悲剧,但当悲剧被压缩成“锁老板”那短短三秒,我们会不会渐渐失去了倾听长故事的能力呢?
当然我也可以为节目辩解:现场两百人毕竟不是图书馆,肾上腺素决定票数。
就像《极限挑战》黄渤扮高富帅被真高富帅拆穿,笑点来自“真假美猴王”的即时错位,而不是黄渤事后采访的金句。
竞技舞台天然偏爱冲击,这是物理规律,不是原罪。
可我还是有点小期望,希望下一季能有小设计,给文本类选手多十秒“加时解释”,让观众听完笑点后还能想想为啥好笑,比如《奇葩说》把笑点拆解成逻辑链,就算辩手其实在诡辩,脱口秀不一定得变成辩论,但至少别把思考直接扔投票器外面。
写到这里,我又回去重刷陈述那段,把弹幕关掉,灯光调暗,居然听出了新的梗——“AI不屑统治人类,因为人类连厕所纸都舍不得给够”。
那一刻我笑出声,却也有点难过:原来好段子真的需要被安静对待,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太吵了。
所以姐妹们下次再看到票数爆冷,别急着骂观众没品,也别急着心疼选手。
我们手里的遥控器、点赞键、朋友圈其实都在给喜剧投票。
你愿意为哪种笑买单,最终就会看到哪种喜剧长大。如果现场是你,你会把票投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