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旦夕之间》舞台上合成“科幻片”
发布时间:2025-08-25 07:15:00 浏览量:1
8月22日至24日,由李建军导演的《世界旦夕之间》作为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邀约剧目,再次亮相国家话剧院剧场。自2021年作为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首演之后,《世界旦夕之间》屡获大奖,每次上演都引发关注和探讨。
创作是不断成长的过程
70后导演李建军是中国当代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2011年创立“新青年剧团”,一直尝试剧场艺术的各种可能性。《美好的一天》《大众力学》《人类简史》《带电的火花》等一系列原创之作,把“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舞台变成人类学的“田野”;“后人类三部曲”《变形记》《世界旦夕之间》《大师与玛格丽特》与《阿Q正传》《三分钱歌剧》等作品,又对经典文本进行当代表达。
“戏剧、观众和现实生活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不断在校正,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李建军认为,“戏剧是回应社会环境的,也是社会环境的映射。”因此他对创作有着明确要求——贴近那时那刻前来看戏的观众,无论原创还是改编,作品都要和当下的观众产生连接。
李建军的作品多次受邀参加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以及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德国鲁尔艺术节等国际艺术节,受到国际戏剧界关注。但即使作品已获高度认可,李建军在每轮演出中都会不断打磨完善,调整表演节奏,注入新思考和新感受。他说,创作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你要输出要表达,就要不断去跟社会、跟观众碰撞,直接的经验和间接的知识就融会贯通起来,就会有很多的乐趣,人就不会那么封闭,而有一种成长感,我觉得这个是最可贵的。”
扩展剧场边界表达哲学思考
《世界旦夕之间》改编自德国著名新浪潮电影导演法斯宾德1973年的同名科幻电影,讲述主角发现身处的世界竟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后的挣扎与反抗。
“所有科幻都是人类对自己命运的预言性话语。”李建军认为,“科幻提醒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以为是。”在他看来,20世纪的科幻电影中人们面对技术危机时的抗争,时至今日仍可被视为一种历史文献,他们所选择的人的情感、坚守的人道主义都是时代的价值取向。
在《世界旦夕之间》的舞台上,李建军采用“演员假面表演+即时拍摄手法+绿幕现场合成”的新形式,舞台上演员戴着假面具在绿幕前表演时,舞台上方大屏幕已同步“合成”出了“科幻电影”。这种刻意暴露技术手段的“虚拟化”舞台处理,与作品想要探讨的“真实与幻象”“科技与人性”等当代主题相得益彰,形成互文,激发观众去感受和思考。“这些技术是对戏剧时空的一种拓展,指向的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哲学性思考。”李建军说。
新作当代视角重构“匹诺曹”
《世界旦夕之间》巡演同时,李建军导演正在筹备新作《匹诺曹的决定》。该剧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的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但进行了大胆重构与现代化转译,延续了李建军在“后人类”主题下对现实与幻想边界的探索,将于今年9月首演。
李建军透露,《匹诺曹的决定》围绕由老木匠杰佩托“创造”出来的木偶匹诺曹展开,拥有语言和思考能力的匹诺曹在逐步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卷入关于身份、自我和社会规则的挑战,传统童话的“成为真正的人”不再是一段单纯的成长旅程,而被赋予了更复杂的表达。
尽管取得了很多成就,李建军仍然保持清醒:“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工作,我觉得做一个剧场工作者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他对未来充满期待,“我认识很多喜欢剧场的、纯粹的、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