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戏韵舞动维也纳: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对话与自信彰显
发布时间:2025-08-24 06:21:00 浏览量:2
1.盛会开篇:东方戏韵点亮音乐之都
2025 年“中国戏演出季”暨中国戏国际展演系列活动于4 月5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拉开帷幕,将这座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装点上了一抹浓郁而神秘的东方色彩。此次盛会由中国歌剧研究会和(欧洲)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协会共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承办,其规模之宏大、剧种之丰富、持续时间之长,均属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海外展演的罕见之举。活动汇聚了昆曲、越剧、秦腔、婺剧、锡剧、扬剧、淮剧、桂剧等八大独具特色的戏曲剧种,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为当地观众献上超过 20 场文化艺术及城市宣传互动活动,32 场精彩的戏曲剧目演出,总计各类活动超过 52 次。
这场演出季通过多样化的剧种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充满魅力的中国。它不再是单向的“介绍”,而是平等且深入的“交流”,以艺术为桥梁,让世界真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与时俱进。例如,主办方在每场演出前提供多语种节目册,详细介绍剧种历史、表演程式和故事背景,并通过互动工作坊让观众体验戏曲化妆、身段等,拉近了文化距离。正如奥地利著名学者在开幕式对这次活动的评价:“中国戏曲让我们看到了东方美学的另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不是对立,而是互补。”
2.越剧《梁祝》:一段化蝶的永恒之爱
在众多精彩剧目中,8月23 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在维也纳 MuTh 音乐厅献上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演出季的又一高光时刻。该剧团成立于 1986 年,作为改革开放浪潮中诞生的新型文艺团体,以其“文武兼备”的独特风格在越剧界占据重要地位。其演员既能以“尹派”醇厚洒脱的唱腔表现儒雅书生,也能以“范派”激昂的声线驾驭豪情英雄,形成了独特的剧团风貌。自建团以来,剧团曾两次晋京演出,三次赴港、一次赴台交流,成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标杆。
此次维也纳之行,两位核心演员的联袂出演更是备受瞩目。饰演梁山伯的吴凤花是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范派小生。她的唱腔醇厚质朴,表演细腻传神,将梁山伯的憨厚、深情与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吴凤花曾凭借《陆文龙》《狸猫换太子》等剧目两度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其“文戏武演,武戏文演”的风格被誉为“越剧界难得的文武小生”。饰演祝英台的陈飞同样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功夫派花旦。她以清亮柔美的嗓音和灵动细腻的表演,生动诠释了祝英台的聪慧、勇敢与对爱情的执着。陈飞在《情探》《李娃传》等剧目中展现的 “傅派” 水袖功,曾令海外观众惊叹 “东方芭蕾” 的魅力。
3.《梁山伯与祝英台》:千年的艺术流变与永恒的生命力
这次观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给我一次中国传统戏剧的完美体验。记得在幼年,一切被打成封资修时,我的故乡有位抽水机手,便有个这个戏剧的手抄本,他咿咿呀呀吟唱时,引起我的好奇。我用祖父的一盒香烟,换来了这个抄本,连夜抄录下来。此次观赏时,对这个剧本的熟悉,是在幼年打下的基础。后来,看过几次戏剧和电影,年轻时浮躁,无法沉浸其中。记得几年前在南京歌剧院看过白先勇先生导演的《牡丹亭》,唤起了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此次被两位高超的表演艺术家魅力所打动,特别是互诉衷肠之时,本人泪流满面,产生强烈的共情。我注意到前后左右的维也纳的观众,她们同样深深沉浸其中。这次,我直观地了解到了艺术是相通。
可以这样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被誉为“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起源可追溯到东晋,但真正登上戏剧舞台并形成完整叙事,则是在宋元以后。历经千年的口耳相传和艺人加工,梁祝传说不断融入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最终在戏曲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据统计,梁祝故事曾被改编成多达 30 余个不同剧种的版本在全国各地演出,包括越剧、京剧、黄梅戏、川剧、楚剧、汉剧等,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梁祝戏”文化。
在不断完善的艺术进程中,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 20世纪 50年代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最被推崇的剧本,是徐进、梁山、范瑞娟、陈少春等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电影版脚本。这个脚本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凝练和提升,特别是“十八相送”“楼台会”“化蝶”等经典段落,通过优美典雅的唱词和情感真挚的表演,将梁祝的悲欢离合推向艺术的极致。例如,《楼台会》一折的唱词“记得草桥两结拜,同窗共读有三长”,既保留了民间文学的质朴,又融入了文人诗词的意境,成为越剧文学的典范。
与《西厢记》中对爱情的追求、《牡丹亭》中对爱情的超越相比,《梁祝》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纯粹而深刻的悲剧性。它没有复杂的社会矛盾,没有神魔的介入,有的只是两个普通人对自由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封建礼教对这种纯真情感的残酷碾压。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共鸣,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4.中西歌剧的对话:艺术本质与审美差异
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的经典歌剧相比较,最常被提及的便是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茶花女》或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这三部作品都讲述了纯真爱情与社会现实的悲剧性冲突,但其艺术表现和审美内核却截然不同。
西方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其优势在于对复杂人性与戏剧冲突的深度挖掘。它通过宏大的交响乐、独具张力的咏叹调和戏剧性的情节推进,力求在舞台上再现现实生活的跌宕起伏。例如,《茶花女》中薇奥莱塔的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通过音乐的强弱对比和歌词的情感递进,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绝望推向高潮。人物性格多面复杂,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爆发,都是其艺术魅力的核心。
而中国戏曲,包括越剧在内,其优势则在于高度程式化与写意的艺术表现。它不追求现实的完全还原,而是通过程式化的身段、手势、唱腔和虚拟的舞台空间,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与故事的意境。例如,越剧《梁祝》中“十八相送”一折,通过扇子传情、隐喻唱词和虚拟的山水场景,将祝英台的含蓄表白与梁山伯的懵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离形而得神”的艺术手法,要求观众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补足舞台上的空白。
关于“中国戏曲故事简单,过于说教”的说法,其实是对其审美体系的误解。这是一种源于不同文化视角的偏见。中国戏曲的“善恶有报”和“人鬼情未了”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和宇宙观的艺术化呈现。在《梁祝》中,梁山伯的郁郁而终和祝英台的殉情化蝶,并非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对纯真爱情理想的极致升华,这其中蕴含的悲剧力量与西方歌剧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同样深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两者各有其侧重,西方歌剧是 “具象”的真实,而中国戏曲则是“写意”的真实。
5.文化交流的困境与未来的展望
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经典歌剧的真正本质差异,在于审美体系与文化语境的根本不同。欧洲歌剧起源于古希腊悲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声乐,其发展与西方交响乐体系、戏剧文学一脉相承,强调现实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宏大叙事。而中国戏曲则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以“写意”为核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其程式化表演和唱念做打的综合性,是其艺术魅力的根基。
欧洲歌剧在中国一票难求,而中国戏曲在欧洲往往“赔钱赚吆喝”的现象,深刻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这并非是艺术高下之分,而是市场认知和文化壁垒的问题。欧洲观众对歌剧的审美体系高度熟悉,而对中国戏曲的艺术语言和文化背景则相对陌生。例如,京剧《杨门女将》在欧洲演出时,通过前期推广、多语种字幕和适应观众的节奏调整,成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证明了本土化策略的有效性。
要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文化真正为世界所接受,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本土化推广与深度解说:在演出前,提供详尽的节目册和多语种字幕,向观众介绍剧种的历史、艺术特色和故事内涵,帮助他们跨越文化隔阂,理解戏曲的审美逻辑。例如,维也纳演出季期间,主办方为每场剧目制作了中英德三语的“戏曲术语图解”,让观众直观了解 “水袖”“髯口”等程式化元素。
创新表达与跨界融合:在保持戏曲精髓的同时,可以尝试与现代舞台技术、灯光舞美进行融合,甚至探索与西方音乐家合作,用新的形式吸引年轻观众。例如,越剧《梁祝》与维也纳交响乐团合作的“交响越剧”版本,将越剧唱腔与交响乐结合,创造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长期而持续的文化耕耘:文化交流不能仅依赖于单一的大型活动,而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工作坊、大师班、巡回讲座等小型活动,从教育层面培养海外观众对中国戏曲的兴趣,建立起稳定的戏迷群体。比如,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在维也纳演出后,能与当地艺术院校合作开设“越剧工作坊”,这就是趁戏剧季热度,深入吸引青年学生参与,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此次在维也纳举办的“中国戏演出季”正是这种努力的生动体现。它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文化自信并非空喊口号,而是通过脚踏实地地交流与展示,让世界看到我们文化的魅力,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共赏”。我们认为,戏曲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当它在维也纳的舞台上绽放时,就是我们在讲述一个东方文明的故事。
2025年8月24日星期日 维也纳石头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