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上一对罕见伉俪,台上唱尽人间悲欢离合台下做尽恩爱夫妻
发布时间:2025-08-26 06:59:07 浏览量:1
梨园行里说起李维康和耿其昌,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这对京剧伉俪,一个工青衣,一个攻老生,同台搭档五十余载,演出超过3000场,合作剧目涵盖《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宝莲灯》等经典大戏,堪称当代京剧界“第一夫妻档”。他们不仅技艺超群、配合默契,更以人品艺德赢得广泛尊敬——尤其是在充满诱惑的演艺圈,李维康屡次拒绝名流追求、坚守婚姻初心的故事,更成为行业内外的美谈。
李维康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校,耿其昌比她年长一岁,是同班最早显露出老生潜力的苗子。两人从小一起练功,一起学戏,早晨五点就起来吊嗓子、走圆场。那时练功条件艰苦,冬天练水袖,手指冻得发紫;夏天扎大靠,汗透衣襟。但他们从不叫苦,反而互相较劲、彼此鼓励。1966年,两人同时被选入中国京剧院,自此正式开始艺术合作。1978年恢复传统戏后,他们以《秦香莲》一炮而红,李维康的程派唱腔哀婉深沉,耿其昌的余派演唱苍劲挺拔,被观众誉为“天作之合”。
真正让两人声名鹊起的是1980年合作的新编历史剧《李清照》。李维康饰演李清照,从少女演到暮年,声音表情层次分明;耿其昌饰演赵明诚,台风稳健、表演细腻。尤其“金石录后序”一场,两人对唱二黄慢板,声情并茂、泪光盈睫,每演至此观众必掌声如潮。这出戏连演一百多场,场场爆满,甚至出现观众连夜排队、黄牛炒票的现象。有一次谢幕时,一位老戏迷颤巍巍上台,拉着他们的手说:“我看了六十年戏,你们这出,是真真正正把人物演活了!”
成名之后,诱惑随之而来。八十年代中期,一位南洋富商连续半个月包下前排看戏,每次谢幕都派人给李维康送上名贵礼物——从翡翠首饰到西洋珠宝,甚至直接开出空白支票,声称“只要肯来南洋演出一年,报酬随意填”。李维康看也不看,每次原封退回。最后那人亲自到后台,直言欣赏她的才艺,希望“交个朋友”。她正色回答:“戏可以演,朋友不必交。我有搭档,也有家庭,除此之外一概不谈。”事后团里有人笑她太固执,她却说:“艺术不是买卖,人格不能交易。”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桩。九十年代初赴香港演出,一位影视公司老板开出天价片酬,邀请她参演电视剧,唯一条件是要与耿其昌“解绑单独签约”。她当场回绝:“我们是舞台夫妻,要请一起请,要走一起走。”对方再三游说,她干脆不再接电话。耿其昌后来知道此事,问她为何不商量就推掉,她笑说:“这种根本不需要商量。艺术路上我和你早绑在一起了,拆不开的。”
其实李维康不是没有单独发展的机会。她的嗓音清亮圆润,兼容梅程之长,扮相端庄大气,影视圈多次抛来橄榄枝,甚至有导演承诺把她捧成“影视戏曲双栖明星”。但她始终清醒:离开京剧舞台、离开耿其昌,就不是完整的李维康。2005年北京京剧院重组,领导考虑让她单独带队,她坚持必须与耿其昌同团同组:“我们合作三十多年了,艺术上谁也离不开谁。分开带队,戏就散了。”
当然,艺术上的默契离不开生活中的磨合。两人也常有争执,排新戏时甚至吵得面红耳赤。排《谢瑶环》时,为一句唱腔的处理方式,两人三天谁也不理谁。最后耿其昌主动找她,说:“咱别争了,按你的唱法试一遍,按我的再试一遍,请琴师评评看。”结果琴师觉得两种处理各有千秋,建议融合。这段唱后来成为该剧最精彩的片段,每次唱到这儿观众必叫好。事后耿其昌笑说:“吵架也能吵出好戏!”李维康则总结:“艺术要较真,但不能较劲。”
他们最令人钦佩的是始终保持着艺术家的风骨与清醒。不参加无聊应酬,不接低质演出,不为高价出场费折腰。有一次某企业年会出高价请他们唱堂会,要求穿戏装陪老板合影,被耿其昌一口回绝:“我们是演员,不是摆设。”两人潜心教学,培养青年演员,常说:“戏比天大,但戏也要人传。咱们得对得起前辈,也得带好后辈。”
如今两人虽已年过七旬,仍偶尔登台。去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坐宫》,照样满堂彩。谢幕时耿其昌紧紧握着李维康的手,一如六十年前他们第一次合作登台时那样。有年轻观众在网上留言:“看他们演戏,才知道什么叫‘一生一世一双人’。”
【人生启迪】
艺海无涯忠作舟,情场不惑贞为舵。
名利场中守本心,才是真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