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一方素坯即舞台 指尖芭蕾塑定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永辉的极致匠心

发布时间:2025-08-26 14:49:02  浏览量:2

□保定日报记者 刘向真 实习生 尹昕瑜

庞永辉为素坯刻花装饰。 受访者供图

这不像是在雕刻,更像是一场指尖上的芭蕾。

8月20日,在曲阳县陈氏定瓷的工作室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庞永辉执刀,凝神静气。眼前的素坯,就是他的一方舞台。

手腕翻转间,刀尖如行云流水般游走,一朵缠枝莲的图案随之起伏顿挫,仿佛自己从坯体中生长出来一般,花瓣舒展,枝叶卷曲,充满生命的韵律。当他最后收起刻刀,吹去浮尘,那原本单调的坯体上,已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静待着浴火重生。

“泥土是有生命的,你带着心,它就会回应你。”庞永辉说着,掌心与柔软陶土之间仿佛也在无声对话。

在他看来,定瓷那“白如玉”的温润,并非仅仅是配方与火候的产物,更是匠人倾注了情感后,泥土所回报的最极致的美。

一件定窑瓷器的诞生,需要经过原料拣选、拉坯、利坯、装饰等多道工序。庞永辉介绍:“在所有工序中,拉坯是瓷器成型最关键的一步。”

“拉坯没有捷径,唯有‘专注’与‘极致’”——他曾用一年多时间,只做刻花莲纹小口瓶一个造型。为了练出稳定的手感,他日复一日守在转盘前,揉泥、上轮、拨正,动作重复了上万次。

2008年,在第一届中国美术陶瓷技艺大赛上,他拉制的坯体以“器壁薄、速度快、造型艺术性高”斩获唯一金奖,成为“全国拉坯状元”。

经过多年钻研,庞永辉形成了一整套当代定窑拉坯规范。他制作的毛坯,只需在表面平修一两刀就能达到规定薄厚度,既提高效率,又降低成本。

“拉坯是手随心塑的历程,坯在手,如在心,心开意解,方能心手双畅。”这是他对拉坯艺术的深刻注解。

庞永辉撰写的《拉坯杂录》《线形艺术在当代定窑拉坯作品中的显现》等论文,发表在《陶瓷科学与艺术》等权威刊物,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当“定瓷无大件”的定论成为行业瓶颈时,庞永辉决心打破这一局限。通过反复试验,他精准把握坯体弧线和用力程度:瓶类高度从40厘米提升到70厘米、100厘米;盘碗直径从30厘米扩展到40厘米、50厘米,彻底终结了“定瓷无大件”的历史。

2013年,庞永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中空拉坯强调口沿肥厚、圆润变化,打破实用功能局限,凸显情感化表达;双层拉坯在拉制至口沿部位时可形成双层结构,让器形更为丰富。

如作品《唇》,虽有碗的特征,但坯体为双层、中空,口沿变宽,“既具有质朴素雅等定瓷的核心艺术气质,又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2014年,他的双层拉坯作品《石榴花开刻花瓶》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成为技艺创新的有力佐证。

“跳刀”是庞永辉的另一拿手绝活。他的跳刀手法,立刀如点,卧刀如线,形状多变,姿态万千。

“‘跳刀’装饰不描不改,一气呵成,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多年钻研中,他继承唐代少有的陶瓷跳刀纹(席纹)装饰,独创当代多种跳刀工具,整理出点状纹、网状纹、绳纹、水纹等十几种纹样,被业内称为“当代定窑跳刀第一人”。

他的跳刀纹作品《太和跳刀纹剔花瓶》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最高奖“大地奖”金奖。

“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庞永辉深知,定瓷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他在工作中课徒授艺,培养的定瓷工匠中多人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成为定瓷传承的主力军。

2017年,他创办曲阳定瓷职业培训学校,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免费培训产业工人。

2020年,他又在学校基础上设立陈氏定窑非遗工坊,通过技艺传承、展销培训助力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底,工坊开展公益性培训16期,培训3000余人,带动千余名脱贫人员和低收入者就业,让更多人靠“捏泥巴”过上了好日子。

“青泥手就兴融融,心向白云遨太空。肥瘦高低凭我意,千年载史一旋中。”庞永辉的《七绝·拉坯》道出了他的初心。30多年与瓷泥相伴,这双摸索了半辈子泥土的手,仍在转盘上书写着传奇,让千年定窑在当代焕发新生,让定瓷在新时代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