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解码浙江科创产业带③:从赛场炫舞到机床精雕,机器人与 “母机” 的共生路

发布时间:2025-08-27 07:00:11  浏览量:1

当人形机器人、DeepSeek引发全网关注时,其实浙江的科技创新早已融入寻常生活——算法构建城市“智慧神经”,智能汽车实现“自主思考”,纺织技术让丝线“上天入海进身体”……

这背后,是浙江二十余载的先进制造布局成果。

一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全面提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果斐然。为此,潮新闻联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推出“解码浙江科创产业带”科普行动,首次全景式深入1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探寻和展现科创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应用远眺。

“从长远来看,没准这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在《人民日报》专访中,如此形容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潜力。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浙江参赛的机器人步伐轻快、凌厉格斗出拳、完成高精度后空翻等动作时,关节转动误差不足0.5度——这背后,是浙江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的深度共生。

在浙江,这个“小火苗”正借助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的协同之力,燃烧成熊熊火炬——作为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板块,该集群2024年营收达1288.7亿元,以平湖、温岭为核心区,联动杭州、宁波、嘉兴等6个协同区,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这片土地上,1200余家机床与机器人企业协作共生,用“微米级较真”书写着资源小省向精密制造高地跃升的故事。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杭州宇树科技H1机器人步伐轻快,一骑绝尘。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赛场奇迹的 “幕后功臣”:机器人关节里的 “微米级较真”

机器人在世界赛场完成后空翻时,关节转动误差需控制在0.5度以内;医疗植入人体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若超过0.1微米,就会让患者产生明显痛感——这些“看不见的精度”,全靠数控机床的“微米级较真”。

在浙江温岭这片制造业热土上,北平机床(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正以其在五轴数控磨床领域的技术突破,书写着中国高端工业母机“进口替代”的新篇章。

北平机床的优科车间里,PLUS1五轴数控磨床正加工人形机器人的谐波减速机齿轮刀具。天然花岗岩-铸件复合床身泛着冷光,检测仪器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0.01微米——这相当于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齿轮啮合差5微米,机器人关节就会‘打趔趄’。”技术人员拿起加工后的齿轮刀具,其表面粗糙度值达Ra0.01微米,堪比镜面,“我们用随动磨削算法,让砂轮像‘指尖绣花’一样贴合齿形,这在以前只有德国、瑞士的设备能做到。”更令人惊叹的是医疗领域:该机床加工的陶瓷关节,表面粗糙度可压减至0.05微米。

北平机床五轴数控工具磨床。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机器人的 “关节动力” 来自浙江三凯机电的谐波减速机。在温岭生产基地,这款直径仅1.2厘米的部件,能在狭小空间实现30-500倍减速比。“柔轮齿形偏差超过3微米,就会导致传动误差累积。” 企业研发负责人展示显微镜下的齿形,“我们通过18道工序将误差锁死在2微米内,现在是国内许多物流机器人的核心供应商。”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凯的减速机在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稳居领先阵营,技术与市场认可度均处于行业前列。

机器人“大脑”——控制器,作为核心部件,直接决定着机器人的性能与智能化水平。在钱江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自主研发的控制器正精准驱动机器人手臂,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焊接任务,展现出卓越的稳定性和工艺适应性。

钱江机器人营销总监郑玲洋透露,某广东客户曾在采购时对国产机器人的寿命和可靠性存疑,认为“国产设备或许勉强能用两年”。然而,一台钱江机器人在该企业生产线上连续五年、每日20小时无间断稳定运行,实现“零故障”表现,彻底打消了客户的顾虑。“该企业反馈说,国产机器人系统反而更懂中国焊接工艺的实际需求。”

“推动国产替代进口,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钱江机器人研发副总裁周文彪表示,“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已在多个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验证其必要性,机器人行业作为高端装备领域的代表,正迎来国产化的重要机遇。”

钱江机器人自主生产的QJR7-900、QJRB15-1机器人本体整装完成。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目前,钱江机器人控制系统已实现全面自主研发,并在智能化方向上持续迭代升级。凭借出色的产品性能与本土化服务优势,钱江机器人不仅已深度应用于国内多个制造业领域,更成功进军国际市场,远销越南、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成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机床的“眼睛”——光栅尺,也曾依赖进口。如今,在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的推动下,长春禹衡光学的技术团队已在温岭落地研发总部。“高端光栅尺能将旋转角度分成千万等份,控制精度达微秒级。”中心副主任武建伟指着测试数据,“以前全靠进口,现在本地配套率从30%提至70%。”

创新枢纽 + 集群协同:1200家企业的“共生密码”

在浙江省高档数控机床技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一台五轴机床正在进行“温度补偿”测试——切削产生的热量影响机床的加工精度,系统能实时修正误差,稳定了机床加工精度。“这是我们联合西安交大开发的算法,解决了机床热稳定性的行业难题。”武建伟说。

作为省级十大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这里汇聚了谭建荣、蒋庄德等院士团队,聚焦机床数字化设计、数控系统、核心功能部件等“卡脖子”领域。成立两年间,中心已经争取到了7个国家级项目,进一步增进高层次人才交流,目前共有三位国家级人才全职加入。“我们帮企业把电主轴转速一再提升,原来依赖进口的部件,现在温岭本地就能造。”武建伟介绍,同时,中心正在与一个航天航空项目对接,若成功,将进一步完善温岭中高端机床的产业链。在创新中心的助力下,去年,浙东工业母机集群还入选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则在宁波搭建起另一座“创新桥梁”。由浙江大学熊蓉团队牵头,这里整合产学研资源,在运动控制、人机交互、导航与感知领域突破多项核心技术。“我们开发的‘柔性抓取’算法,让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抓取柔软的布料,末端重复定位精度需达到0.1mm。”中心产品总监韩福长介绍说,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心不仅展示了全新构型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三大落地案例,更发布了首创的生成式多地形行走模型。其服装车间项目依靠±2mm高精度视觉伺服无缝改造产线;化工实验室场景通过“双脑协同”和“自进化学习系统”实现12小时新场景快速部署;商超机器人能24小时替代店员作业并智能引流……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里,零售机器人“领航者2号”替代店员作业。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集群的协同优势,体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联动中。以核心区为依托,当地汇聚了数量众多的机床及机器人相关企业,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关键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显著提升。这种产业集聚效应,有效缩短了供应链响应时间,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同类产品与进口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能满足多数高端制造场景的需求。

“早上接到的机器人订单,下午就能用本地部件组装出专用机床,基本上3天内完成交付。”温岭某机场企业负责人表示,在温岭机床装备产业园,电主轴、刀塔等关键部件本地配套率达90%,这种协同让浙江在成本控制上独具优势。

从车间到生活:精密技术藏进日常褶皱里

这些在实验室和赛场锤炼的 “精密基因”,也悄悄地改写着普通人的生活。

在光伏电站的硅片生产车间,“微米级雕刻家”——晶圆切割机器人正大显身手。它用比头发丝(约80微米)还细的金刚线,在比纸还薄(200微米)的硅片上高速切割,精度可达几微米,相当于在 1 毫米宽度内刻出上百条线而不崩裂。这就像用极细的“激光刀”在薄脆的饼干上雕刻花纹,既要精准又不能碎裂,其超高速视觉识别和微米级运动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让家家户户的屋顶光伏板发电更高效。

国产数控机床正在进行打磨切割作业。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芯片制造的无尘室里,“磁悬浮舞者”——半导体真空传输机器人正“悬浮”搬运价值连城的晶圆。在比手术室洁净万倍的环境中,磁悬浮驱动的机械臂无需接触晶圆,就能平稳高速地传递,全程无摩擦粉尘、无润滑油污染,就像在无重力的太空舱里用“意念”操控玻璃艺术品。浙江企业在此领域打破国外垄断,为7纳米、5纳米等高端芯片制造保驾护航,让我们手中的手机、电脑运算更快、功耗更低。

重工业车间里,“钢铁裁缝”——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数控机床堪称“切割大师”。数万瓦功率的激光束能瞬间熔化数十毫米厚的钢板、铝合金,沿着电脑设计的图案精准切割,边缘光滑如镜,热变形几乎可以忽略,速度远超传统机械切割。这就像用高度集中的“太阳光”瞬间“烧穿”厚钢板,切出的新能源汽车车身、船舶部件精度极高,让交通工具更安全、更节能。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也初现端倪。浙江企业研发的谐波减速机,在1.2厘米直径的空间内实现30-500倍高减速比,为人形机器人关节提供精准动力,使其在实验室场景中已能完成简单的抓取、行走等动作。随着技术迭代,未来这些机器人有望走进工厂车间,替代人工完成重复装配工作;或进入家庭,辅助老人取物、打扫等日常事务,而这一切都依赖数控机床对关节齿轮、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的微米级加工精度。

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技术,或许不显眼,却用“超人”般的精度、力量和适应能力,悄悄提升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品质。

设计制图:胡祥宇

设计制图:胡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