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荆楚好老师群星闪耀|华师教授用光化学打破技术壁垒,更“催化”数名英才登顶世界科研舞台

发布时间:2025-08-28 15:02:41  浏览量:2

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陆良秋教授以其独特的育人理念和扎实的科研实践,成为学生心目中那盏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从教十四年来,他不仅致力于让本科生亲身接触前沿科研,激发一批又一批学子的科研热情,更坚持“因材施教”,为不同特点的学生定制成长路径,帮助他们突破自我、绽放潜能。在科研实践中,他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力量,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陆良秋教授 受访者供图

要让本科生触摸到科技前沿的“光”

陆良秋教授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光的传递”。从教14年,他担任本科生班主任12年,一直致力于让本科生“触摸到科技前沿的‘光’”。

2017年,陆良秋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连续流光化学合成”研究成果时,他便萌生了一个念头:要让本科生也能亲身参与前沿科研。由此,他摸索出“目标启蒙+实践赋能+学术提升”的育人模式,2021级英才班的余嘉琴同学便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之一。

余嘉琴回忆道,她在大一时就加入了陆良秋教授的课题组,从事光化学合成相关的研究。大二时,她作为队长带领大创团队开展“流动光化学反应”项目,却在筛选反应条件时遇到了瓶颈:“我们目标产率是90%以上,但一直卡在50%,当时感觉很迷茫。”面对学生的困惑,陆良秋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拿出一本厚厚的实验记录本,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说:“看这里,我们当年卡了多少天,前前后后有多少人一起努力。成功不仅是数据堆起来的,更是大家群策群力、突破难题的结果。”

这番话让余嘉琴豁然开朗。她主动找到课题组的王芃梓、肖雨晴等研究生师兄师姐,请教流动反应装置的使用技巧,反复调试底物比例、溶剂浓度、液体流速等近十种参数。“陆老师带的实验室氛围很好,我几乎每天都会去请教师兄师姐,他们也很耐心,知道的都会积极解答。”

最终,团队成功利用连续流光化学技术合成出除草剂双苯酰草胺,该实验后被收入全院《综合化学实验》课程,让更多学生触摸到科研的脉搏。余嘉琴也因突出的科研表现,被推荐至西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总说‘站在高处才能看见更远的光’,连台阶都帮我们搭好了。”余嘉琴说。

而陆良秋教授对学生的爱,更藏在日常的细节里——他的脚步常穿梭在寝室、教室与实验室之间。“科研这条路,容不得半点懈怠”是他常常叮嘱学生的话。在他的引领下,实验室中本科生的身影也日益增多。

2023年,第一届全球光化学技术与产业大会在武汉召开,15个国家的800多名专家参会,包括2位诺奖得主和10多位中外院士。陆良秋特意带着英才班学生穿梭会场,教他们如何用英语提问、如何与学术大咖交流。“他看着我们鼓起勇气上前交流,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余嘉琴说。

在他的严慈相济下,他所带的2021级英才班交出了亮眼答卷:32名学生斩获22人次个人奖、8项集体荣誉,深造率近80%。“他像一束光,总能在我们迷茫时指明方向。”学生们这样评价他。

要给每个学生找到最适配的“催化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反应物’,得找到最适配的‘催化剂’。”这是陆良秋教授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在他的课题组中,没有“统一配方”,只有“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

姜煊刚进组时,像一颗棱角分明的“单晶”——学术天赋突出,却因性格耿直难以融入团队。“我想快点上手,所以就自己去做课题了。当时融入团队确实比其他同学困难一点。”姜煊回忆道。面对这样的学生,陆良秋没有强迫他改变,而是鼓励他独立承担高难度课题,推荐他参加学术会议,安排他指导本科生实验,让他在实践中学会沟通与合作。“陆老师对我很支持,我做的课题比较偏难,遇到难题时他会和我一起讨论,避免我一个人钻牛角尖。”

那段独自攻关的岁月让姜煊成长迅速。“我的第一个课题推进得比同学慢很多,但到第二、第三个课题时,因为我对整个流程都很熟悉,速度就快起来了。而这也离不开陆老师的指导,甚至改论文,陆老师都是一句一句带着我打磨。”姜煊特别提到,陆良秋对科研的指导从不分时间早晚,“有些时候我们晚上实验做到十点多,去办公室找他,他依然在忙碌。但不管多晚,只要学生有问题,他都会停下来耐心解答。”

最终,姜煊在化学顶刊《德国应用化学》发表第一篇论文,建立的“光诱导钴催化的不对称还原格氏加成”新反应体系,为手性药物和荧光材料合成提供了绿色方法。此后,他连续在《自然·催化》《美国化学会志》等顶刊发表论文,取得了耀眼的学术成果。毕业后,他入选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如今在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继续深耕基础研究。“感谢陆老师,是他给了我试错的勇气。”姜煊感慨道。

而对肖雨晴来说,陆良秋则是她科研路上的“定心丸”。2020年疫情期间,山东姑娘肖雨晴常常对着电脑屏幕发呆,疫情打乱了实验进度,就业压力像乌云压顶,让她萌生了放弃读博的念头。

肖雨晴清晰地记得,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她经常去陆老师办公室求助。“不管多忙,陆老师都会停下来听我讲。他总说,‘今天你既然来找我,那我一定给你把问题解决了’。”每次听完肖雨晴的倾诉,陆良秋也总是耐心开导,他还常用自己的科研经历鼓励她:“做科研就像爬你老家的泰山,爬到半山腰最累,但山顶的风景只有坚持的人能看见。”

在陆老师的支持下,肖雨晴转博后一口气完成5个课题,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2篇论文,还获邀参加第74届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她说:“是陆老师相信我的韧劲和潜力,帮我建立了信心,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非常关键。”

严师出高徒,至今陆良秋已培养出10余名优秀人才,其中4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2人获德国洪堡奖学金,2人摘得德国蒂姆化学期刊奖。而面对累累硕果,陆良秋只是淡淡地说:“教育的终极意义,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照亮自己领域的光。”

要把科研的“光”照进地方经济发展中

“高校教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一位深耕光化学合成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陆良秋教授始终不懈探索;而身为教育者,他更深知“学以致用”的分量。这些年,他的脚步从实验室迈向企业车间、社区讲堂,不断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2年,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筹建时,陆良秋教授作为技术委员会秘书,全程参与实验室设计与设备采购,深入武汉有机、启瑞科技等企业调研需求。不到三年时间,研究院已吸引5个顶尖团队入驻,孵化或引进技术型企业15家,终于把这个服务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研究机构从蓝图变为现实。

更让他骄傲的是,团队研发的芳香醛绿色合成工艺,打破了日本、印度等企业的技术垄断。“传统工艺使用剧毒氯气和烧碱,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陆良秋教授对着研究院展厅大屏幕说,“我们用可见光当能源,空气当氧化剂,不产生任何有毒的废弃物。”这套工艺将建成全球首条万吨级生产线,预计年产值超过10亿元。这背后是他跟师生团队与企业研发人员熬了1000多个日夜的成果。

除了推动产业升级,陆良秋教授还化身“科普翻译官”。作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湖北省“青年宣讲团”成员,他走进大专院校、中小学和基层社区,把“光化学合成”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而他撰写的《光生万物:光化学的前世今生》更是荣获中国化学会第一届“无处不化学”主题科普征文大赛一等奖。

如今,在陆良秋教授的实验室中,光化学反应的光与青年成长的光交相辉映。对本科生,他是坚定的“导航仪”,引领他们叩响科研之门,触摸前沿之光;对研究生,他是高效的“催化剂”,因材施教,激发潜能,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破茧成蝶;对社会,他是忠实的“实践者”,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能够照亮自己、亦能温暖时代的光源。”陆良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