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刘琨 :西晋最后的勇士
发布时间:2025-08-28 16:02:35 浏览量:3
公元304年,八王之乱的最后阶段,司马颖挟惠帝司马衷回到邺城,幽州刺史王浚趁机袭击成都王的地盘。拥有鲜卑借来的骑兵,王浚在北方所向披靡,多次打败成都王的部队。
成都王帐下的匈奴王子刘渊提出:自己回匈奴招募骑兵与王浚部众对抗。
结果回到匈奴部落后,刘渊被推举为大单于,很轻松便召集到了几万部众。
然而就在他准备起兵返回邺城时,却接到成都王司马颖要往洛阳方向撤退的消息。
刘渊大骂成都王司马颖鼠目寸光,不坚守经营多年的邺城,于是在匈奴五部的拥护下,刘渊称帝。
当时洛阳城主要由河间王司马顒的大将张方,与东海王司马越掌控。张方经常抢劫洛阳城的百姓,并且准备放火烧掉洛阳城,东海王司马越出面阻止,让张方极其不爽。
结果张方劫持惠帝司马衷返回关中的长安,洛阳朝廷就由东海王司马越说了算。为安排自己的势力,司马越让范阳王司马虓镇守许昌,接替豫州刺史刘乔的地盘。
刘乔认为司马越没有权威,不愿让出经营多年的豫州,更不愿意被调到北方冀州。知道刘乔不会乖乖就范,司马虓让名士刘琨兄弟与他一起到许昌。
听说朝廷派司马虓的到来,刘乔率军向立脚未稳的司马虓发起攻击。刘琨领兵救援,还未赶到,司马虓已经被打败,刘琨的父母成了刘乔的俘虏。
刘琨和司马虓一起出奔河北,刘琨劝说冀州刺史温羡,将刺史之位让给司马虓。司马虓得到冀州后,就派刘琨向幽州刺史王浚求援。
得到了王浚的800骑鲜卑骑兵,刘琨和司马虓率军渡过黄河,打败了刘乔与河间王的援军,刘琨还营救出了被俘的父母。
刘琨率部又斩杀成都王的旧部石超,降服了吕朗,到长安迎奉惠帝圣驾,以战功被封为广武侯,食邑二千户。
公元307年,司马腾从晋阳移镇邺城,并州土地荒废,百姓无食,民众大都跟随司马腾南迁,留在并州的百姓还不到两万户。为了平定北方乱局,司马越派遣刘琨去晋阳,重振并州。
只身一人的刘琨,沿途招募了一千多人,一路转战来到晋阳。此时的晋阳城,府衙寺院焚毁已尽,横尸遍地,幸存者面无人色、城内荆棘丛生,豺狼乱窜。
到了晋阳,刘琨率众清除荆棘,收葬尸骨,建造府第,修缮市场牢狱。
贼寇经常侵袭晋阳,百姓们耕田时都带着盾牌,耕地时背着弓箭,刘琨亲自率众保卫百姓安危。听说并州恢复秩序,逃亡的百姓纷纷来投,刘琨得到并州人民的拥护爱戴。
刘琨
司马睿
刘渊当时驻扎在离石,当时匈奴五部已经割据,与晋阳刘琨相隔仅三百里。看到匈奴五部聚众,刘琨就派人离间部族之间的关系,拆散其匈奴的五部联盟,前来归降的有万余人。
刘渊听说部族离散,非常惊慌,只好在蒲子建城而居。任并州刺史不到一年,流亡的人返回增多,村落之间又可听到鸡犬之声了。一些无主可依的士人,也来投奔刘琨,洛阳的父亲也来了晋阳投靠。
03 士族豪门刘琨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刘备是本家亲戚,刘琨的祖父、父亲、兄长都做过高官。青年刘琨与范阳祖逖交好,两人立志要建功立业,两人经常彻夜交流志向。
早上听到鸡叫,祖逖就踢醒刘琨,然后一起练剑,这就是闻鸡起舞的典故。
24岁的刘琨与哥哥到了洛阳,进入权倾朝野的贾謐的朋友圈,成为洛阳首富石崇的“金谷二十四友”中最年轻的一位名士。
诗文出众的刘琨,26岁出任司隶从事,后入太尉司马泰府为掾,迁著作郎、太学博士、尚书郎等职。
公元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上台,由于刘琨的姐姐是司马伦的太子妃,刘琨父子被赵王司马伦重用。
三王联合讨伐司马伦时,司马伦的谋臣孙秀派出三路禁军,刘琨与孙秀的儿子(孙会)率领北路军。
由于南路军迷路,撤回洛阳,假传消息说中路军败了,司马伦赶紧撤回北路军,率部来一个折返跑,结果刘琨被打败。
司马伦被杀,由于刘琨父子顶级士族的身份,齐王司马囧需要刘琨父子的支持。司马囧拜刘琨之兄刘舆为中书郎,刘琨为尚书左丞,后转司徒左长史。
不久,司马囧因为专权失败,范阳王司马虓要去镇守许昌,就让刘琨在他部下任司马。从刘琨的履历来看,他是士族出身,不仅诗文出色、还会带兵打仗,同时也有很多士人的毛病。
刘琨善于怀柔安抚,却不会管理控制,在恢复并州管理中,一天之中,虽归来的人达到上千,可离去的人也接连不断。
士族素来喜奢华豪放,爱声色之乐,刘琨一时有所控制,可不时又恢复本性,收复并州后就开始放纵。
河南人徐润懂音律,特长自荐结友,常出入权贵之门,成为刘琨的男宠。刘琨让徐润担任了晋阳令,依仗刘琨的的宠信,徐润骄横一世,还经常干预刘琨的政事。
奋威护军令狐盛性情正直坦率,多次因这事进谏,并劝刘琨除掉徐润,刘琨没有采纳。
刘琨母亲对他说:“你不能经略大业,任用豪杰,专门除掉本领比你高的人以求自安,这怎么成得了大事!像这样下去,必会牵连我们一起遭殃。”刘琨还是不听劝告。
04 清啸退敌拓跋猗卢曾经救过司马腾,因为这一功劳,刘琨上表朝廷让猗卢的弟弟为代郡公,管理中山国。幽州刺史王浚认为中山国是自己的地盘,刘琨此举侵占了他的利益,就派兵攻打刘琨。
抵抗不住段氏鲜卑的骑兵攻击,刘琨因此实绩名声都受到了影响。徐润听说战事不利,上谗言说令狐盛的坏话:“令狐盛要劝你叛逆称帝。”刘琨听信了徐润的谗言,就杀了令狐盛。
令狐盛的儿子令狐泥投奔到匈奴刘聪(刘渊的儿子),详细告知刘琨的军政方面的情况。
当时,正值上党太守袭醇投降了刘聪,雁门乌桓也反叛,刘琨亲率精兵讨伐不在晋阳城。得知刘琨军事情况,刘聪大喜,以令狐泥为向导,派遣儿子刘粲、刘矅出兵偷袭。
晋阳太守高乔无力抵抗,就献出城池投降,刘琨的父母因此遇害。刘琨听说晋阳失守,借拓跋鲜卑的骑兵,奋力攻打晋阳。
刘粲、刘矅大败,刘琨乘胜追击、死者十之五六,一时也不能消灭匈奴全军。
看到一时消灭不了匈奴人,拓跋猗卢送给刘琨上万只牛羊车马,留下部下箕澹、段繁等将领帮助守晋阳。
立志报仇的刘琨,苦于晋阳力量单薄,只好悲哭泣血,祭祀死者,抚慰伤病,移居于阳邑城,以招集散失的旧部。
匈奴又派大军包围了晋阳城,晚上刘琨乘着月色登上城楼,用口哨吹起了歌曲,吹奏的口哨沉稳、雄浑,展现了大无畏英雄气概。
半夜,刘琨用胡笳(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吹奏的乐器)演奏匈奴人的家乡曲。
匈奴将士听后全无斗志,拂晓开始撤军。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清啸退敌”典故,“清啸退敌”成为“四面楚歌”之后,又一次瓦解对手斗志的成功范例。
公元313年,愍帝司马邺即位,拜刘琨为大将军,都督并州诸军事,加散骑常侍、假节,刘琨上表谢恩。
05 失去并州建兴三年(315年),朝廷拜刘琨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刘琨推辞了司空之衔,接受了都督之位,并与拓跋猗卢共讨刘聪。
没想到,拓跋鲜卑内部出现争斗,拓跋猗卢被杀,刘琨的儿子刘遵和箕澹等人率领原拓跋猗卢的三万人、马牛羊十万归附。由此又壮大了力量,刘琨亲自带数百骑从平城迎接。
当时,刘聪派遣石勒攻打乐平,乐平太守向刘琨求救,刘琨新得鲜卑外援,准备以其锐气进攻石勒。
鲜卑人箕澹劝谏说:“这些士卒虽说都是晋人,但久居荒野边远之异域,还不熟悉朝廷的恩信,一时难以以法管理。
现在内收鲜卑留下的余粮,外收胡人残部的牛羊,应闭关凭险而守,发展农垦,休养生息,等民众因教化而知感恩忠义,然后再使他们尽力,则大功可成。”
刘琨不听劝告,出动全部人马,被石勒设伏兵击败,整个并州震动,惊骇不安。接着又是大旱,粮食歉收,刘琨陷于困境。
幽州刺史鲜卑人段匹磾(此前的幽州刺史王浚已被石勒所杀),数次写信派人来邀请刘琨,要和他一起匡扶王室。
如今刘琨面临困境,并州粮食歉收,因此率部众投奔蓟县的段匹磾。段匹磾见到刘琨,非常高兴,和他结姻亲,约为兄弟。
当时,西都长安沦陷,司马睿南下江左称晋王,刘琨劝司马睿即帝位,河朔各地的将领、守宰、各族部落首领联名上表劝进。
建武元年(317年),段匹磾推举刘琨为大都督,歃血为誓,血书为盟,传檄各地首领,齐聚襄国,共讨石勒。段匹磾的从弟段末波接受了石勒的丰厚的贿赂,独独不肯出发,破坏了这次计划。
刘琨、段匹磾只好退兵。元帝司马睿转任刘琨为侍中、太尉,其余职务不变,赠送宝刀给刘琨。刘琨答谢说:“我恭敬地亲自佩带此刀,并要用它割下石勒、刘聪二贼之首。”
06 巨星陨落段匹磾之兄去世,他回部落(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奔丧,刘琨派长子刘群护送。段末波途中袭击了段匹磾,段匹磾奋力逃脱,刘琨的儿子刘群被俘。段末波许诺让刘琨任幽州刺史,打算结盟刘琨来对付段匹磾。
迫不得已的刘群写信给刘琨,书信中让刘琨为内应,内外夹击段匹磾。送信使者被抓,段匹磾将书信拿给刘琨看说:“我并不是怀疑你,是将此事告诉于你。”
刘琨回答:“我与你结为同盟,志在扶佐王室,依仗你的威望和力量,希望能雪洗国家之耻。如果我儿子的书信秘密送到我手里,我也不会因一个儿子的缘故而忘义背叛。”
段匹磾一个弟弟说:“我们是胡人,能够被晋人尊重,是因为他们害怕我们势力大。现在我们骨肉兄弟自相残杀,正是晋人起事的好时机,如果有人推举刘琨起兵攻打我们,我们就难以存活了。”
于是,就把刘琨扣下来。
鉴于刘琨有崇高的威望,在被段匹磾拘禁一个多月后,远近之人无不为之愤慨叹息。刘琨的部下辟闾嵩、王据、、韩据一起谋划,准备营救刘琨,他们秘密制造攻城器具,结果消息走漏全部被杀。
此时,荆州刺史王敦密写信给段匹磾,让其杀了刘琨,害怕因扣留刘琨部下反叛,段匹磾遂宣称有朝廷诏书,命他收捕刘琨。
听说王敦的使者到了,刘琨就对儿子说:“王处仲的使者来了却不让我知道,是要杀我呀。生死自有天命,只是恨大仇未报,怎么去见九泉之下的双亲。”
儿子听完悲泣不能自胜。
随后,刘琨被缢杀,时年四十八岁,子侄四人一起被害。南渡东晋朝廷考虑到段匹磾力量还较强,可以帮助朝廷讨伐石勒,就不为刘琨举哀祭奠。
刘琨临死前,神色自如,作诗一首赠给并州别驾卢谌,诗云: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自起兵以来,刘琨每次会见部下,言辞慷慨,想率属下冲入敌阵,与敌同归于尽,可惜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听说刘琨被害,祖逖愤然起兵,多年后收复河南失地,向多年好友祭奠。司马氏的晋王朝气数已尽,南渡的士族架着司马睿偏安一隅,江南本地士族更没有北伐的动力。
后来的桓温、刘裕北伐,全是为了夺权刷履历,晋书翻来翻去只有刘琨、祖逖两人真正是立志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