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年过七十才懂:老人扎堆跳广场舞,多半是白折腾

发布时间:2025-08-28 16:24:24  浏览量:1

年过七十,人生已然行至黄昏。倚在窗前,看过了太多聚散悲欢,也见过多少热闹过后的人去楼空。最近这些年, 跳广场舞成了无数老人茶余饭后的消遣,似乎只要天还亮着,哪里有一块空地,哪里就传来阵阵悠扬的旋律、群舞齐整的步伐。

但殊不知,这份“扎堆热闹”,很多时候不过是一场白折腾。

等你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才明白其中的滋味。

人生海海,浮生若梦。年轻时候追求名利,忙着成家立业;中年奔波于父母膝下、儿女子女之间,直到白发悄然爬上鬓角,曾经的事业和荣耀都成了背影。

人老了,总渴望热闹,实则是怕孤单。

于是,越来越多人把聚会跳舞当成养老保健,怕一个人在家显得冷清。

张爱玲写过:“人到中年,都是劫后余生。”

人到晚年,更像是一种重新学习与孤独相伴。

可惜我们总觉得人多一点、聚会多一点,日子就会充实很多。

于是,大家一窝蜂涌向 人多的地方,跟着音乐晃动手脚,看着周围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仿佛找到新的归宿感。

甚至有些朋友圈,总结出了“跳舞的十大好处”:强身健体、防止痴呆、结交朋友、调节心情,等等。

——细想一下,有多少是真的用心体验,又有多少只是给自己找点事做罢了?

时常有老人抱怨:“孩子忙,孙子大了也不常回来,没人唠嗑,还不如去 广场上找老姐妹跳广场舞。”

话糙理不糙,孤独感是刻进骨髓的现实。

不过跳久了,你会发现:最开始很新鲜,时间长了却渐渐生出倦意。有的人,一句话、一个眼神没说对就生出隔阂;有的人,表面热情实际各自为营,攀比跳舞衣服、争抢领舞位置,回了家一样百无聊赖。

灯火落尽,喧闹归于寂静,心里的那个空洞又默默浮上来。

有人说:“人生苦短,不如跳舞。”当作调节确实不错,可搬起脚步的同时,千万别把自己真正的精神寄托、生活乐趣全压在这“扎堆”两个字上。

真正的从容,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淡定。

热闹当然好,独处其实更难。一味追逐外在的陪伴,反而容易失落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

走到人生的秋天,我们需要的是内心的丰盈。

而不是疲于奔命地讨好彼此,把本不该牵扯的恩怨带进夕阳时分。

看似欢聚一堂,但没有灵魂的交流,没有真挚的友谊,到头来还是一场寂寞的热闹。

正如徐志摩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老人之间的友情,比年轻人更需要厚道和留白,更要“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曾见过一些老人,不去扎堆、不跳舞,日子照样活得有滋有味。

有人晨练读书、养花弄草,有人做饭给孙辈尝鲜,有人安安静静写着回忆录。

无论哪一种,只要内心安稳通透,外界的热闹与否都不重要。

人生到最后,你会发觉,真正让人安心的,是自己的心气,是活得通透从容。

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人老未必心老,关键是活法不同。不用为了一点小事与人争长论短,不必攀比谁子女更有成就,更没必要因为参与了所谓的集体活动,就以为收获了什么“终极快乐”。

你的幸福,不靠人潮的围绕,而源自内心的宁静。

余生不长,愿你不再白折腾。可以随缘跳舞,更要学会真正陪伴自己。

少一些虚幻的喧嚣,多一点内心的笃定。

余秋雨说得好:“宁静致远”。无论人生哪个阶段,若能和自己和平共处,从一缕晨光、一杯清茶、一朵花开里获得快乐,那就不枉此生一次人间。

年过七十,不妨慢下来,安顿好心情,而不只是跟着人潮去热闹。

“跳舞”不是错,但请别把所有盼望都寄托其中。

人到暮年,别让心比骨头更早变得脆弱。

珍惜和家人的亲情,守住自己喜欢的独处,善待余生每一个安静的黄昏。这,才是岁月最深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