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出版数字时代破局:打造生动“无字之书”,引导“五官跟着三观走”
发布时间:2025-08-28 18:16:04 浏览量:1
2025年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郑州同步开幕。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在数博会主论坛发表《涵养从知识传播到价值创造的数字出版新生态》主题演讲。
演讲伊始,王庆引用著名作家刘震云《手机》里的一段描述,“手机,原来就是为了方便人的,没它的时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成风筝了”,谈到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形式更加丰富、高效,但同时,技术催生的微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正在逐渐削弱人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随后,他结合数字时代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分享了关于坚守文化价值、推动文明传承的三点核心思考。
活化内容:构建图书与课程的双向驱动
“让静态内容‘活’起来,需打通图书与课程的边界。”王庆以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希望的田野:舞阳农民画》为例,阐述了出版豫军的创新实践。
漯河舞阳拥有深厚的农民画传统,出版社深挖这一地方文化IP,与漯河市联合开发《学画舞阳农民画》研学课程,凭借沉浸式体验获得市场认可。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梳理内容,推出图书《希望的田野:舞阳农民画》,并拓展至俄语、泰语、蒙古语等多语种版本,让“舞阳农民画”走出国门;同步开发的农民画周边文创,也成为文化传播与市场价值结合的亮点。
在王庆看来,数字时代的“课程”已突破传统教育范畴,是兼具数智支撑与场景构建的内容新形态:既能满足用户知识服务需求,也能提供情绪价值,还可服务文旅研学、输送创意灵感。这种“图书+课程”模式,为出版业带来三重优势:一是实现多端供需精准匹配,让内容触达更广泛人群;二是倒逼编辑队伍提升综合能力,适应跨领域创作;三是推动图书与课程双向转化、相互赋能,显著提升出版的实践价值。
场景赋能:打造阅读与体验的螺旋上升
“数字出版时代,‘读者’应升级为‘用户’,这不仅是称谓变化,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王庆指出,技术重塑了出版业态,也改变了用户角色: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内容接收者,而是兼具消费者、传播者与创作者多重身份的参与者。
更重要的是,出版的边界正被打破——不再局限于纸质书页或电子屏幕,以场景为核心的文化体验成为新趋势。出版人既要提供优质“有字之书”,更要打造生动“无字之书”:通过场景营造,让用户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寻找图书深化认知,形成“场景→阅读→新场景”的螺旋上升闭环。
河南本土案例印证了这一逻辑:清明上河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凭借沉浸式文旅体验“出圈”,其热度自然带动北宋文化类、河南文史类图书的出版与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体验+阅读”真正触达人心。出版行业内亦有探索,如四川数字出版传媒公司打造的“元宇宙东坡藏书房”,以苏东坡与三苏文化为核心,用数字技术复原宋代书房场景,用户可“穿越千年”赏析诗词、阅读《品味东坡》等数字藏书,实现互动式、沉浸式阅读体验。
平台筑基:凝聚资源与技术的协同力量
“内容是核心,服务是目标,平台则是连接二者的关键桥梁。”王庆认为,随着数字化与互联网技术深化,平台已成为出版业的“基础设施”——既是资源汇聚与分发的枢纽、供需对接的纽带,也是数据沉淀的中心、生态构建的核心。
近年来,出版业涌现出不少平台建设的成功案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在传统阅读项目基础上,研发图书垂类大模型,打造“书天堂AI新阅读平台”,上线AI数字人伴读、富媒体资源库等功能,升级阅读体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内嵌大语言模型工具,可实现智能出题、大数据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为海内外中文学习者提供高效、沉浸式的学习服务。
王庆强调,数字化背景下,“内容+平台+服务”是出版业发展的核心模式:既能拓宽文化传播渠道,让优秀资源以多元形式触达受众,也能有效破解数字技术带来的浅阅读等弊端。但模式的落地,关键在“人”——也正如《手机》所表达的,手机带来了方便,但人成了风筝,“别怪手机,还是人的事”。
“出版人需在众声喧嚣中坚守主流思想、核心价值与权威表达,在共情体验中引导‘五官跟着三观走’,平衡学习与娱乐;在AI广泛应用的当下,更要保持人类的持续创新能力。”
“顺势而不逐流,借力而不盲从。”王庆在演讲结尾呼吁,出版人需牢记初心、保持定力,以内容为根基、以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为中心,涵养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引领力的数字出版新生态,推动行业从知识传播迈向价值创造的新境界。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 蔡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崔妍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