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河南平顶山正式继承汝州衣钵,又多收了3个县!
发布时间:2025-08-28 20:24:03 浏览量:1
豫D是分给谁的?这事搁咱河南人眼里,不是光看数字这么简单。你说平顶山,豫D排老四,听起来气势挺足——但要论名头,多少外地人听过鹰城这个外号?没几个。不过话又说回来,真要在老物件里翻一翻,汝州还真是风声水起——哥窑、官窑、汝钧定,宋朝时候的五大官窑,随便拎出来都能压别人一头。只是这些热乎劲,转眼几百年,早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可有意思的是,汝州那时候台面上有劲,到头来,地盘却归了眼下的平顶山市,除了伊阳,整整四个县,名字一变归了平顶山。说白了,鹰城也是接了老汝州的“旧秧子”,可谁还记得当年的直隶州?
谁家孩子能当家做主人,这档子事老是在变。清末宣统退位,民国一闹腾,北京成了新老大,州府制度说废就废,每个县都直接对着省,听着新鲜用起来头大。你想啊,一省上百县,哪有心思管顾上每家过日子的细节?大伙也不傻,转了几年,还是觉得不对劲,又整出个“道”来,东拼西凑把汝州、陕州、河南府都扔给河洛道管着。汝州连字号都换了,成了临汝县,就再也没抢到头牌。
老民国年间,这些县分来分去也没个定数。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立起来,讲究行政督察区,早点归了那边,晚点归这里。汝州那四个县给许昌,第五个县伊阳归到洛阳,连名字都改成了汝阳县——生怕和宜阳县混了套。其实就和现代人起名一样,怕撞重了,办事儿不方便。
话又说回来,你要真问汝州为啥总是被分出去,理由其实挺接地气。那时候洛阳有陇海线,许昌有京广线,交通要忙的时候,哪儿进得来,哪儿出得去,自然就是地级单位。汝州哪儿都不沾,几个县连条铁轨都没进门,发展说起来一句两句,总是差意思。
提到交通,东边禹州、郏县、叶县、襄城这些地方,有公路有点子,有的打算通铁路。叶县、襄城、舞阳县这些县在民国都开始琢磨着怎么连接京广线。而汝州,一直在边缘晃了晃,等不到动工的那刻。
到了解放以后,分家的规矩还延续着,一开始也还是归许昌管。许昌专区这名字一叫,感觉把啥县都能往里装。1954年转了一圈,突然汝州被划给了洛阳,这时候局势开始松动,汝州老五县慢慢被拆开。
再一跳,到1957年,宝丰县为主的地方突然弄了个地级平顶山市,气派起来了。你别说那年头,地级市成立起来真像过年,感觉终于有了主心骨。可喜不过一年,1958年平顶山又降了级,身价变成县级。那会儿煤炭冒头,烟火气十足,谁都知道,这地迟早还得出头。
煤炭一挖开,就是翻天覆地。1960年,宝丰县被撤了,直接合并进平顶山市,煤气冲天,城市劲头一闹腾。1964年,县级变地级,平顶山成了“特区”。全国一盘棋,别的特区也有,有的地级,有的县级,如今能留下来的,不多。特区这名头挂了五年,到1969年干脆建市,新华、卫东两个区新鲜出炉。只是那时候,管县?还没有这说头。
但风水轮流转,1973年还整出了个地级舞阳工区办事处,1977年改成了县级舞钢区。钢铁公司一来,平顶山和舞钢成黄金搭档,让许昌看着口水都快流下来。舞钢这“肥肉”,许昌自然不舍得,1979年一纸报告又给要了回去。工人都盼着去舞钢,看那儿生意兴隆,是打工的好地头。可日子总在流转,1982年又把舞钢给平顶山市划了回去,抢来抢去,像闹家家酒。
这故事更有意思的地方在后头——舞钢成了“飞地”,主市区和它不挨着,不好办。1983年一合计,许昌把叶县、宝丰、鲁山也划进了平顶山,这下飞地问题算解了,大伙儿齐心协力不掉队。
1986年,许昌和漯河家里分了一阵,剩下的襄城和郏县都跟着平顶山走了。为啥?平顶山经济实在过硬,能“带动”点农业县,手头宽裕。这倒有点像安濮那会儿,濮阳一分钱分家,靠着油田,手底下县也多得划不完。发展要看实力,县自然往强的一头靠。
同年,洛阳又把临汝县还给了平顶山,这回版图基本齐了。襄城县后来又归回许昌,历史上本来就是那边的。平顶山如今管的叶县、舞钢,其实从前都是南阳府的地儿。天下就是这么轮着,越是老地名,越改得快。汝州一看,过去的辉煌成了回忆,抢回头牌难上加难。
说到这儿,命运这东西真捉摸不定。你想那时候汝州的窑火能烧天下名气,谁能想到百年后窑口归了别家?地名也不是谁“传宗接代”,真到冠军的时候都是看实际,谁有煤有铁有路,谁就做老大。平顶山市如今的格局,多少就像翻旧照片,一层层拼出省里的多重分合。
没讲完呢。抬头再看,如今平顶山地盘大了,经济有板有眼,但那个被历史留在角落的汝州,偶尔翻出官窑旧事,也是自家人的自豪。只不过这日子,谁也说不准走到哪一步;风水轮流转,总有一天,也许汝州还能“复盘”做回主角——只是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唠唠旧事,也算给过去的辉煌添点烟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