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观察16:广州小伙对出自闻一多的“戴着镣铐跳舞”误读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5-08-28 21:48:48 浏览量:1
8月27日晚,来自广州的小伙终于见到了沈巍。坐在酒店的靠窗的餐桌上,这个小伙滔滔不绝,但沈巍一言不发,满脸茫然。向来来者不拒的沈巍,出现了罕见的纠结表情。
沈巍心情复杂,正是这个广州小伙,在上一晚搅动露天草庐的冲突,导致了影响日益扩大的第四个定居点面临搬迁的命运。
这是沈巍最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的鸡毛蒜皮。
本来,草庐搬迁了,这些鸡毛蒜皮应该有所收敛,但在8月28日中午,一场不期而至的鸡毛蒜皮,让露天草庐高达60次的“出更”纪录再次上涨。
沈巍一直想压住这条像进入牛市的飞扬跋扈的指数,甚至不惜忍辱负重。我们可以说,他二十六年的漂泊在外的流浪生涯,都没有今年以来的短短数月里创下的二位数的出更纪录。
往往前一刻,还是一片融融乐乐的皆大欢喜,但眨眼之间,就能怒火爆发,导致出更。
而古怪的是,举报的还是外地人,而不是当事人。
当天中午,沈巍与书法网红晴书一行把盏相逢,这也意味着沈巍的影响,持续递增。
金山之行结识的书法家徐双喜在平台上开了账号,粉丝2708,并不是网上所说的百万粉丝,但已经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晴书作为一个拥有719万粉丝的网红书法家,来到沈巍身边,也意味着这是一次巨大的流量的混合、互联与融合。
互联网经过这种不同水脉的融会贯通,会形成一种新的水系与体系。
网络的冲浪,就在这样的不断互联与互顶上,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沈巍也感到了自己的力量与影响,从而他获得了一点底气,今天,他终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漫长的26年流浪的无奈的前夜,他不会想到这样一句话,因为那是一次所有方向上的弃绝,而不是有着另一处收留的机会。
沈巍说道:“这句话从小学就学过,从来未开口说过,不敢说,但现在我有这个底气。”
这正是我们昨天所说的,化茧为蝶,更像是他此刻底气的内质。
因为这份底气,相应地也多了一份财气,晚上,他邀请高科、青科、小鲸娱、海杉文化的主播吃面,首次表示由他结账。
他主动选择唱歌,作为餐后犒劳。
一首是沪剧《金丝鸟》。曲中“凌云壮志关不住,放我高飞去远方”,正是他内心里底气的说唱。
另一首,是他常常曲不离口的《为你打开一扇窗》。
两首沪曲为什么深得他的青睐,可以想象得到,歌曲中的意象,吻合了他化茧为蝶的内心努力。
他有了底气,有了飞翔的翅膀,有了更为浩大的窗口,他离开了白鹤,选择了离此不远的亭林作为新的落脚点。
他明言,这一段时期,他将不再定点,而是外出行走,这就是茧与蝶的区别。
拜访他,将会增加难度。他明言,粉丝不要来找他,他近期到9月3日,开启的是隐秘的出行状态。
而更为关键的是,那些不远千里来到他身边的拜访,是否有意义?
这应该是沈巍面对那个广州小伙时所产生的不解的迷惑所在。
多年前,他曾被鉴定过,现在,他则鉴定着面前的这个小伙。
沈巍有着他的独到的识人的三板斧。新来的拜访者,沈巍总是问他是哪里人,家里有什么风物,有什么掌故,他会根据来者的回答,而掂量他们的成色,算出他们的底蕴。
他也通过小伙的言谈,来洞察他的思想。
这个小伙说道:在有一片土地上,戴着镣铐跳舞,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出这句话来,这不是奉承,这是事实。
沈巍不置可否,也许在此,他知道了这个小伙的知识储备。
这里,我们也借此一角,考证一下此语的来历。
此语出现在沈巍的语录中,我们首先要明白,沈巍的思想体系是什么?
在本观察的第一篇中,我们曾经说过,沈巍的思想基质,来自于八十年代的文化启蒙思潮,也是改革开放的精神文化肌理。因此,沈巍很多的论点与观点,与当下的主体文化思潮高度吻合,这也是沈巍的言谈中,一直匹合着当下的时代思潮主讯。
广州小伙太过年轻,如果他多读一点书,就会知道,“戴着镣铐跳舞”并不是沈巍的发明,而是一句当时流行的熟语。
我们在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中,可以看到三处引用了此语。
下面的页数引自该小说的1981年版:
P99:然而,也触犯了一些人,尤其于而龙寸步不让地在整顿,尽管是戴着枷锁跳舞,那个差点垮台的工厂,总算运转了。“惟生产力论”的初步奏效,使得那些人在一时奈何不得的情况下,杀鸡给猴看,拿这幅画开刀了。
P109:于而龙从床上跳下来:“若萍,若萍,你以为挂着脚镣跳舞,是一种享受吗?”
P455;她用俄语说了一句:“愿万能的主赐福给您,您可小心哪!路程太艰难了……”说着晶莹的泪珠,从眼窝里迸裂出来。
他也用俄语回答她:“我知道,孩子,我是打算戴着镣铐跳舞的,有什么办法,一个人的良心——”说罢,他亲亲那个女孩,交还给年轻的母亲。然后,头也不回地朝工厂走去,这回,他一步跨两根枕木地迅跑着。
那么,“戴着镣铐跳舞”出自哪里?
我们在喻言主编的《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文化大全集插图珍藏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版)中看到这样的答案:
——“带着镣铐跳舞”是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主张。
该主张出自闻一多的论文《诗的格律》,发表于1926年《北平晨报》副刊,原文是:“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镣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会觉得格律的束缚。”
经历了诗界革命等运动后,诗体大大解放,新诗得到很大发展,并成为创作主流。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新诗在发展的同时,却也因为形式的完全自由,而导致了诸多缺陷,如毫无韵律,不讲章法,诗意直白,以文为诗,韵味淡薄,缺乏美感等。针对这些问题,闻一多提出了这一主张。
他认为新诗的诗体虽然是自由的,但并非绝对自由,而要讲求一定的章法,如果绝对自由,就会导致散漫无章,缺少诗歌之美。其实新诗并不排斥格律,也可讲求格律,追求形式之美。如果格律运用得当,就能使诗歌焕发出“和谐”“均齐”、圆润、谨严之美,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此外,闻一多还强调格律并非固定、死板的,而可以根据诗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变通。
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纠正了新诗的极端,将其导入正道,朝规范化发展。这一理论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其成熟奠定了基础。——
而“带着镣铐跳舞”更是当下频频出现的一个常用俗语:
下面是李国聪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中的用法:戴着镣铐跳舞:计划电影体制改革及其发展趋向
下面是朱永新著《见证十年言说与行走》(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中的标题:CCTV《对话》:朱永新: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是戴着镣铐跳舞
下面是涂慧编《霍金的果壳宇宙》(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对一个外国科学家的定性:他,戴着镣铐舞蹈。
因此,沈巍一直告诫他的粉丝,要多读书,多学习,哪怕多一点基本的知识积累,都能够识别出他的文化奇谭的来源与出处,辨识出哪些是他的总结与归纳。
所以,面对这个小伙的的侃侃而谈,沈巍只能选择无语。
把沈巍最常点醒的一个词划上三遍的重点,就是:学习,学习,学习。
在他的身边的主播中,哪一个做到了这一点?